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赖辉东《论语史鉴》5.20勤政、廉政的楷模:季文子!

赖辉东《论语史鉴》5.20勤政、廉政的楷模:季文子!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1-06-16 20:20 被阅读0次

    第20章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季氏宗主。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季文子去世17年后,孔子诞生。

      季文子祖父是鲁桓公之子姬友,公子友按照排行称“季友”,季友辅佐鲁僖公执政多年,谥成,史称“成季”。

          成季有子无佚,无佚生行父。季孙行父为人谨小慎微,克俭持家,执掌鲁国朝政三十多年,厉行节俭,开一代俭朴风气,开初税亩,促进鲁国的改革发展。

      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

          为稳定鲁国政局,曾驱逐公孙归父出境。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季孙行父上承其祖成季之遗风,下启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政治。正因为他的努力,鲁国三桓才得以顺利成长,从而成为日后凌驾于鲁君之上的强势卿家。

    三:天、地、人之道也。指事字,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全部都写成三横。

        三的原义就是数名,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也延伸出不定数词,可作“多”解,也可作“少”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的“三”指少数几个人。

        本文的“三”指多,“三思而后行”意为深思熟虑之后,想清楚之后再行动。

    再:一举而二也。会意字,从一、从冓(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冓者,加也。一冓结合,意为:一加一。

          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如《礼记·玉藻》:“酒肉之赐弗再拜。”

          再也可表示又一次,也表示重复或继续,多指未然,还表示承接前一个动作。如《墨子·公输》:“墨子起,再拜。”

          人们常说的“再见”有三种含义:一,再次出现。二,希望下次见面。三,不想再见面。如《公羊传·宣公元年》:“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

          又如《孔子家语·致思》:“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再,有时又指多次,但程度比“三”轻,本文的“再”即为此意。

    全文理解为:

          季文子这个人遇到事情总是反复思考然后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说:“考虑再次就够了。”

        此章讲的是孔子对“思”的度的把握。考虑太多,患得患失,容易错过、失去机会,浪费宝贵时间,考虑得不够,又显得冒失。所以要适度,不可拖沓,也不能潦草。不可延误,也不能冒进。

        有人总认为孔子是个保守的迂腐老人,从本文可以看出,孔子是个非常机敏灵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孔子并不是否定、批评季文子,他肯定“三思而行”的同时,提出,把握机会,提高办事效率的重要性。

        孔子的这个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有些人考虑过度,错过机会,浪费时间。有些人做事欠缺考虑,结果进展受阻,甚至陷入困境、绝境,值得我们警惕。

    季文子

        夏代少康封次子曲烈于鄫(今山东省兰陵县)地,即为“鄫”国。

        鄫国弱小,曾遭到南方淮夷的侵犯,后在霸主齐国的支持下,得以赶走侵略者,齐国还征召各盟国大批役人,赶至鄫国修城池。役人举行暴动,筑城计划中止。

        后,宋襄公欲称霸,令邾文公将不支持宋国称霸的鄫子绑架,押到次睢之社(今临沂城东北),以祭次睢之神的名义,杀死鄫国国君。

        鄫子死后,太子巫求助于鲁国,愿意成为鲁国附庸。并和鲁国大夫叔孙豹一同出使晋国,经霸主晋悼公正式批准,达成鄫国归属鲁国的秘密协议。

        第二年,莒国军队进入鄫国,因鄫国疏于防备,莒国军队占领鄫国城,杀死鄫子,存在了1400年的鄫国灭亡,国人从此姓“曾”。

          鄫国城西有一连绵的山麓,供奉着鄫国人世代拜谒的神庙,此山时称神峰山,山麓以北便是群山连绵的季氏封地费邑。

          神峰山背负鲁国群山,面向鲁南平原,遥望鲁国次室,山上清泉长流,山前泇水环绕,是一风水宝地。

          鄫国人为了表示归属鲁国的诚心,鄫太子巫便将季文子灵柩迎往神峰山安葬,并将神峰山命名为鲁卿山,以此表明鄫国已正式成为鲁国的附属国。

        由于季孙行父的谥号为“文”,后人又称鲁卿山为“文峰山”,在其墓地前建立季文子庙,并将文峰山东面的泇河改名为季文子河。

          文峰山号称“鲁南小泰山”,主要景点有季文子墓、季文子庙、文峰积雪、文峰祠、千年银杏树、鲁南革命烈士陵园等。

          季文子如何会有如此高的待遇呢?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勤政廉政的早期楷模。他提出的“敬德保民、节俭毋逸”的治国思想,影响深远!

          在文峰山的前半坡上,曾发现一块半截石碑。碑刻无头少尾,字迹模糊,但依稀可见“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鞍之战”等字样。这块石碑原是季文子祠堂前的石碑。

        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嫡长子继承国君,即鲁庄公。

          另外三子孟氏(亦称仲氏)、叔孙氏、季氏三家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为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鲁国三大强势家族中,季氏家族锐意改革,季文子所表现出的政治才能尤为杰出。为后来季氏成为“三桓”中的最强者,打下了基础。

        由于连年的战争,使社会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旧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制度也受到冲击。鲁宣公任命季文子为鲁国国相后,季文子进行了改革。

        公元前594年,他下令废除“井田制”,实行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初税亩”制度,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亩交纳土地税。

          这一改革是夏商周三代以来,首次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标志着我国从奴隶制赋税制向封建制赋税制的转化,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之后其他各国也纷纷效仿。

        推行“初税亩”制度后不久,公元前590年,为了对付齐国的入侵,增强国力,季文子又进行了军赋改革,即“作丘甲”,按地区征收军赋,对私田也开始征收军赋,从而增加了国家的军赋收入。

        第二年春,齐国派兵侵入鲁国的北部边境,季文子等率领军队与前来助战的晋、卫、曹等国军队会师于鞍地(今济南市一带)。联军将士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齐军。

          在季文子执掌鲁国大政的几十年间,这些措施无疑对鲁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也使鲁国这个相对弱小的国家能够稳定地立足于激烈争斗的诸侯之林。

          《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此来收揽人心,并招纳人才,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国语·鲁语》说: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

          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

        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

          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

          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六年(前621年),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凡事总要做到有备无患,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征。

          季文子勤政廉洁,最后寿终于相位。他去世之时,鲁襄公亲自前去吊唁,只见季文子的随葬品仅有几件日常用品,没有任何豪华奢侈的物品。

        鲁襄公大为感慨。他认为做官就应该为百姓着想,否则有什么资格为相呢?把自己的生活限定在百姓的水准上,以崇高的道德为国家之荣,这些品格至今看来仍然十分难能可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5.20勤政、廉政的楷模:季文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bo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