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短短50个字,道尽谢安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风采。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流魏晋,去跟谢安打个招呼。
公元320年,五胡乱华的第五年,东晋建立的第四年,谢安出生于河南太康的谢家堂村,阳夏谢氏的故居地。谢安自小聪慧,多才多艺,书法高超,精通音律,性情温和,处事公允,不专权,不居功,气度非凡,后世甚至有人赞誉其为“最完美的男人”。
王、谢两家,是名满天下的望族,出生于名门望族的谢安,却和其他人有点不一样。谢安喜欢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虽然早有闻名,却偏偏不想入朝为官。所以,朝廷屡次征召,从司徒府的著作郎,到尚书郎、琅玡王友,甚至吏部郎,谢安都一一谢绝,长期在会稽郡山阴县的东山隐居。平时,谢安常常与王羲之、许询等哥们一起聊聊天、写写字、打打猎、喝喝酒,有时间的时候,还兼任一下家族的老师,教育谢家子弟成长,生活惬意而充实。谢安的气度与名望,却没有因为隐居而淹没,反而越来越高。转眼间,四十年过去了。
然而,身处古代中国最黑暗的乱世,生为大家族的优秀分子,谢安注定不能像平凡人走完一生。这四十年中,许多谢家子弟入朝为官,有的也征战沙场,甚至为国捐躯。公元359年,在北伐前燕的战争中,担任领兵主将之一的谢万兵败被免,不仅使东晋国势受损,朝廷平衡被打破,谢氏家族也面临危机。至此,隐遁山林的谢安不得不出山,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司马,留下一句成语——东山再起。
谢安入仕后,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可谓青云直上。而此时的东晋,不仅外敌强大,而且内忧重重,权臣恒温一家独大,已经开始废立皇帝,篡位的意图十分明显。
公元373年,桓温入京朝见孝武帝司马曜,谢安及侍中王坦之奉命到新亭迎接,人人都说桓温要杀王坦之、谢安,晋室天下将变。桓温部署重兵守卫,百官惊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浃背,只有谢安从容就座,与桓温笑谈良久。由于谢安的机智镇定,桓温始终未出手,不久退回姑孰。恒温死后,谢安又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调和平衡与桓氏的关系,保持了东晋朝廷的稳定和延续。
公元376年,谢安兼任扬州刺史,朝廷允许他可带甲仗百人入殿,亲宠之极。孝武帝亲政后,又升谢安为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任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 谢安地位接近顶峰。此时,为了应对日益强盛的前秦的挑战,谢安举贤不避亲,推荐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防御。谢玄不负重托,选拔刘牢之、何谦等良将,训练出了著名的北府兵。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天下震动,人人惊恐,谢安却依然镇定自若,调兵遣将,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年青将领率兵八万前去抵御。秦晋两军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以七万晋军战胜了苻坚和苻融统率十五万秦军,并阵斩敌军大奖苻融,晋军取得辉煌的胜利。淝水之战的胜利,使得前秦、东晋过去以淮河-汉水-长江为界的局面变成以黄河为界,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归入东晋版图,为延续华夏汉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捷报送达建康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围棋。他稍作浏览后,停了一会儿,没有说话,就放在一旁,继续下棋。客人问他军情如何,谢安神色不变,淡淡地说:“没什么,那些小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这就是《世说新语》中“小儿辈大破贼”的典故。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顶点,进拜太保。同时,也埋下了让皇帝猜忌的根。谢安深知这一点。公元385年,谢安主动交权,自请出镇广陵,并打算等到天下大体安定后,从水道回东山隐居。不久,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封为庐陵郡公。至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后,前朝东晋封爵中只有王导、谢安、温峤、谢玄与陶侃子孙的爵位未被废除,时人对其尊崇可见一斑。
自东晋以来,桓彝、王蒙、权翼、王献之、王俭、房玄龄、李白、司马光、苏轼、苏辙、秦观、商辂、王世贞、魏源......等等,一大批名人雅士对谢安做出了极高评价。归有光说,谢安石高卧东山,本无处世之意,深得谢安之心。毛泽东说,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又沉着,淝水之战立了大功,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两次大功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精辟概括了谢安一生的贡献。东山再起、围棋赌墅、新会蒲葵、雅人深致、一往奔诣、老翁可念、屋下架屋、一往情深、前倨后恭、小儿破贼、安石碎金,这一大串因谢安而形成的成语,更是对其传奇一生的极佳注解。谢安去世后,民间尊奉为神祇,称为“谢千岁”、“谢圣王”、“谢王公”、“谢老元帅”、“广惠圣王”、“广惠尊王”、“广应圣王”、“广应尊王”、“显济灵王”、“护国尊王”等,广惠王的信仰,更逐步扩展到南洋、台湾等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