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电影后期,即1920年代,世界电影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以法国印象派、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运动爆发,对世界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战破坏了电影的跨国界流通和相互影响,一些国家的电影制作彼此隔绝,风格独特的民族电影开始发展;工业革命晚期,交通和通讯的新模式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改变,艺术中现代主义潮流兴起,尤其是摄影的出现,使视觉艺术发生革命性改变;美国电影占据世界电影市场,迫使其他国家探索不同的电影风格,与好莱坞电影进行竞争;此外,还有实验思想的流行、专业电影期刊出现并迅速增加、艺术影院兴起等因素。
本章主要就1920年代的法国电影作了梳理,重点对法国印象派运动进行分析。
背景
一战使法国电影丧失了在世界电影市场的领先地位,国内大部分市场也被美国、德国电影占据,再加上法国电影工业内部的种种矛盾(大公司切断垂直整合,手工化制作策略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制作设施陈旧;制作、发行、放映三方利益的冲突;政府对电影高额税收对电影工业的伤害等),法国电影工业面临危机。
尽管面临着外国的竞争、工业内部的矛盾、资本的缺乏、政府的冷漠以及技术资源的限制,法国电影工业还是制作出了大量影片。
其中,重要的电影类型及代表作有:系列片,路易·费雅德的《提明》、《两个孩子》,迪亚芒·贝尔热的《三个火枪手》,亨利·费斯古的《曼德琳》。史诗片,雷蒙·贝尔纳的《狼群神技》。幻想片,勒内·克莱尔的《沉睡的巴黎》(又名《疯狂的射线》)、《幻游记》。喜剧片,马克思·林德的《小小的咖啡馆》、《意大利草帽》。
印象派运动
1918年到1929年间,新一代电影制作者努力探索作为一种艺术的电影。印象派将艺术看成一种传达艺术家个人观念的表达方式:艺术创造出一种经验,这种经验会引发观众的情感。这种传达感觉情绪“印象”的意图将会成为印象派运动的核心所在。
印象派认为,电影不应该模仿戏剧或文学的叙事,应该呈现自然主义的表演,电影形式应该以视觉节奏为基础(他们相信情绪才是电影的基础,故事不是),节奏产生于镜头内的运动以及镜头长度本身的准确拼接。对印象派来说,节奏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方式以强调人物杜故事动作的反应,而不是仅仅注意动作本身。
印象派电影技巧常常用于传达人物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包括想象中的画面、光学视点(POV)镜头、以及人物对未经POV镜头渲染的事件的感知。我们会在法国这一时期的电影中,看到许多叠印、闪回、扭曲影像、失焦等,用画面语言、摄影机运动表达人物的情绪或状态。
直到1923年,用摄影机技巧获得上镜头性和表现主观性,都是印象派电影最为突出的特征。然而,就在这一年,出现了两部实验快速剪辑探索人物精神状态的电影。即冈斯的《铁路的白蔷薇》、爱泼斯坦的《忠实的心》。
场面调度上,印象派运动的特征并不突出,主要表现在常常利用有质感的帘幕进行拍摄(如同镜头前加滤光器)、尝试使用惊人的场景(充分利用现代主义装饰、在真实场景中拍摄)。
印象派电影叙事很大程度上依赖心理动机,情节往往以常规方式推进,只不过不时被人物反应和精神状态的场景打断。少数印象派电影试图创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故事样式,使人物的主观性成为整个电影形式的基础,如迪拉克的《微笑的布迪夫人》、爱泼斯坦的《三面镜》。
印象派运动的终结
几乎没有印象派导演奢侈到把全部的工作事件用于自己喜欢的风格,他们往往在正规的商业公司里开辟自己的道路。1920年代末期,大型发行公司对投资印象派电影的兴趣已经漠然。
而对印象派电影创作者来说,随着印象派技巧的广泛传播,其影响力也在逐步减弱,这些技巧已经变得有些陈腐,再加上实验电影的冲击,以爱泼斯坦为代表的制作者走向了自己的拍片方式。
此外,1929年,声音引入,有声片制作成本更高,导致印象派不再可能保持独立性。
《世界电影史》(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著,范倍译)读书笔记。
参考:第4章 1920年代的法国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