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卤蛋
第一个视频,是山东青岛的司机师傅高峰期在楼下等乘客超过5分钟,看乘客还不下来,司机取消订单接了下一单。
结果乘客下来后发现车没在,把司机痛骂了一顿。
第二个视频,是广东深圳司机师傅接了一个预约单,跑了40公里,在楼下等了乘客30分钟。
因为保安不让停车,司机还和保安吵了几架。
结果乘客因为司机不主动帮提行李,直接就取消了订单,让司机师傅白白浪费了将近2个小时。
第三个视频,是山西太原的司机师傅跑了三公里到达乘客楼下,电话通知乘客下楼。
乘客答应好好地,结果等了8分钟仍没下来,司机再打电话催,乘客说还要再烧一壶开水。
彻底把司机弄崩溃了,说出了拉黑的话,取消掉了订单。
这里是卤蛋带你看世界的第1期。
我想从一个可能是全新的角度,解读一下乘客打网约车时,到底应该车等人,还是人等车的问题。
有些司机会报怨:乘客怎么这么不自觉?不知道我们网约车司机都很不容易么?
乘客的时间是时间,司机的时间就不是时间么。
高铁、飞机、公交,向来都是人等车,这都是国际惯例了。
凭什么到了网约车,就变成了车等人。
我们理解乘客,谁来理解我们?
这么一听,司机的确不容易。
但乘客们也觉得自己很无辜:
我们也不想总让司机等啊,还不是因为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又不见得能马上打到车。
就算打到了,现在平台经常派离得两三公里外的司机接单,赶过来还需要十几二十分钟。
结果我们按照20分钟提前了,平台又时不时派个附近的司机。
这不就导致了我们还没收拾完,司机就已经到了,出现了车等人的情况。
如果有的选,我们也不希望一遍遍被司机电话催着,上车后还可能被司机埋怨甚至看他们脸色。
再就是好不容易匆匆忙忙下楼了,发现订单已经被司机取消了,还得浪费更多时间重新打车。
迟到的确不好,但如果能一打就有车、时间很可控,我们就不用提前这么多了。
这么一看,乘客也不是故意想迟到。
那么问题来了:乘客希望司机多担待,司机希望乘客更守时。
在乘客眼里,我好不容易打一回车,司机理解一下很正常。
在司机眼里,我一天拉好几十名乘客,都希望我去理解,我根本理解不过来,我也要生活,也要养家糊口。
那么,这个持续了很多年的矛盾,真的就不可调和么?
下期,我会分享我的观点,我认为,问题的原罪既不在于司机,也不在于乘客,而是因为网约车平台不平等的规则和不作为的态度!
解决方法也并不复杂,只要平台愿意做出改变。
关于应该车等人,还是应该人等车,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
大家好,我是卤蛋
青岛司机高峰期接乘客,乘客迟到司机取消订单后被骂。
深圳司机跑了40公里,等了30分钟接乘客,因为不主动提行李被取消订单。
太原司机跑了10多分钟,等了10多分钟,乘客还要烧壶开水才下来,司机崩溃,拉黑乘客。
因为车等人、人等车带来的司乘矛盾,愈发严重。
乘客认为,自己好不容易打一次车,司机等会很正常。
司机认为,自己一天拉好几十名乘客,每个都希望等一会,根本等不过来。
其实,造成这个问题最本质的原因不在于司机和乘客,从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他们都没有错。
因为人性都是利己的,利他,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不论是指望着司机多担待还是乘客多理解,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的原罪,是网约车平台的时间货币价值的机制设计有问题,是他们放任司乘关系不和谐依旧不作为的态度。
乘客为了避免人等车,就将履约成本转嫁到司机身上。而他们转嫁的底气,来自于一分钟两三毛钱的超低违约成本。
反观司机,按照平均一天10小时500元的收入估算,司机一分钟流水大约8毛钱。
同样是一分钟,司机的成本比乘客贵了3倍以上。
这就直接导致了车等人情况发生时,乘客不在意、司机不满意。
而这个不对等,就是时间货币价值的设计机制出现了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首汽约车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直接将超过3分钟后的等时费提高到了每分钟8毛至1块。
车等人的情况貌似有所改善,但只是提高乘客违约成本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么?
调价虽然合理,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
如果只是单纯的增加了乘客违约成本,如果乘客都穿戴整齐再来打车,平台告诉他们20分钟后才有车,他的等候费又能找谁要?
找平台?还是找司机?恐怕都不合适。
所以在调价的同时,还需要降低乘客履约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让打到车的时间能更加可控。
冲抵不确定的风险,才是乘客总要提前打车的根本原因。
如果网约车平台能够有一个预打车的功能,不是点了打车就直接叫车。
乘客点击预打车后,平台能根据当前叫车需求和运力情况给出乘客,司机到达楼下的预计时间。
有了这个概念,乘客就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打车时间。
虽然还有拥堵、红绿灯等不可控因素,但有了预估参考总比每次都固定提前20分钟就打车,经常导致车等人要好得多。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说我这个设想太偏袒司机。
一面增加了乘客的违约成本,另一面增加了平台的功能设计。
对司机,没有任何要求,司机完全变成了这次改变中的既得利益者。
这么说,看起来好像没错。
但其实是因为在这以前,司机是履约代价大、违约成本高的弱势一方,不平等的平台规则直接放大了司乘矛盾。
而这次改变中,司机得利并没有建立在乘客和平台损失的基础上,相反,乘客和平台也是受益者。
优化功能后,降低了乘客打车时间的不确定性,可以让乘客更好的规划时间。
毕竟,哪怕是不要违约成本,乘客打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折磨司机,眼看着他在路边等着也不下去。
打得到车,不耽误时间,才是乘客打车的目的所在。
这样一来,乘客如果准时了,3分钟免费时间上车肯定够用。
就算偶尔不准时,违约成本提高了,乘客也会更紧急,司机少亏钱也不会有那么多怨言。
当司乘双方都不用从“凭什么你不能替我考虑考虑”,这个反人性角度去期待对方时,关系自然就和谐多了,平台的投诉也就少多了。
把反人性的东西,都交给市场经济,交给等价交换,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才能创造平台、乘客、司机三方共赢的局面。
当然,滴滴这么大的公司,聪明人和专家数不胜数,我个人的这点浅薄想法他们肯定早就想到过。
但为什么到了今天还没做?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我还是希望,能够早日看到类似的功能改进。
能让乘客少浪费等车的时间,也让司机少花费等人的时间。
既不是车等人,也不是人等车,而是车到人到,司乘和谐。
关于怎么改进因为车等人、人等车导致的司乘矛盾,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