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学习方法分享
窦昕老师讲座:语文学习如何打底子?(上)

窦昕老师讲座:语文学习如何打底子?(上)

作者: 大语文久悦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1-01-26 23:55 被阅读0次

    我们的第一个话题,语文到底是什么?

    那语文到底是什么呢?语文它是语和文,它是汉语和文学,语文也是语言的文学性表达。

    为什么很多孩子他语文的学的不够好?往往不是因为他的语言能力不够,其实经常见到的是他的文学水准不高,他没有办法把自己的语言进行文学性的表达,所以他很快就碰到了他自己的天花板。

    所以我今天的讲座侧重于讲文。以前我在课堂上就跟很多同学们讲过,在1958年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本,语文教科书,本来是两本书,叫《汉语》和《文学》,可是1958年以后就取消了《文学》这本书,以至于从1958年以后,一直到今天,我们所有人用的课本,用的语文课本都只有一本书。

    我们现在用的语文书其实就类似于当时的《汉语》那本书,而我小时候学过像当时的,就是当时的《文学》这本书,所以我的语文学习一直都还比较顺利,成绩也非常不错。

    在我们这个团队里,有很多很多语文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有的是保送北大,有的是全省高考的文科状元。我不是文科,我读的是理科,后来上大学读的中文系。但是我的语文,在我们这个团队里,哪怕是最优秀的这个团队里,也是非常突出的。

    他们经常说我的语文学得比他们都要好,就是因为我小时候底子比较好,童子功,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讲语文学习该怎么打底子。

    像我小时候写作文经常是满分,中考满分,然后高考语文也是全省的语文最高分,所以语文成绩一直都是非常突出的。其实我会把这个很大的原因,都归结于我小时候学过《文学》那本书,因为它比较注重文。

    语文的走向会是怎样呢?

    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话题,语文到底在朝哪个方向走呢?首先,语文的地位,它熬了这么多年,在这个几门主科里从最不受重视,到现在终于媳妇熬成婆婆了,中考语文最重视,高考也强调要提高语文的分值,甚至将来只考两个大的学科,一个大的是泛数学概念,大的数学,把这些理科的学科都融进去。

    一个是大的语文概念,不断地强调语文增加分值,也就是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这些语文成绩最优秀的孩子。像前几天清华龙校考试,数学也破天荒地从150分减到了100分,语文却由100分升为120分,英语也略有提升,从60分升到70分。

    两千零几年的时候,那会儿我们刚开始做小升初的工作,在那个时候语文就是三姨太,奥数肯定是排第一的,然后英语次之,然后语文一直都是排第三的,有的学校甚至不考语文。

    可是这些年来,语文越来越受到重视,难度、深度一直也都是逐年地攀升。现在语文的考察,在小升初里都排到了第一名,人们都说对于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来说,2018年应该是一个语文年,就是从2018年这一年开始的中考和高考的角逐,有相当相当大的权重都在语文这个学科上,所以语文熬到现在终于熬到了第一名的位置。

    语文熬到了第一名的位置,比重也提升了,那么语文在教改还有考试中的趋势是朝哪个方向呢?简单地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出它的方向,就叫“重文”。

    “重文”有几层意思?第一层的意思是,现在的语文学习,非常注重文字,要让你了解文字它的根源,还有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它的不同的型体,然后这些型体有什么区别?

    第一个反映在文字上

    现在考书法,碑文、甲骨文、大小篆都是这个道理。

    以上是我给大家抓的一个,这是2016年北京的中考的考题,里面的第一题,基础运用部分的第一题,就是问你这四幅字都分别属于哪种字体,你会选择哪一幅呢,请你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其实是在问你,这种字体有什么特色?这就是我说的偏文。

    第二个是反映在文学上

    我刚刚又抓了两个图,第一个图也是今天2016年中考题,我们来看十三题,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下面五分的题,结果这个连环画里面提到的《鹦鹉螺号》,大家一看就知道Nemo船长,这是法国的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叫做《海底两万里》。

    像这样的文学作品以前初中考的时候,最多考一个空,就填空题里来考一个空,现在长篇累牍地来考查,这是外国文学。然后我们再看,除了外国文学以外,中国文学部分,原来考的名著,有《诗经》、《左传》、《论语》、《孟子》、《战国策》、《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结果今年又新增了三本,《三国演义》、《骆驼祥子》和《红颜》,然后后来又新增了一本《平凡的世界》。所以在文学,尤其是文学名著的考查上,比例和分值,都非常注重。

    下一个是文化

    我刚刚又抓了两个图,第一个图也是今天2016年中考题,我们来看十三题,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下面五分的题,结果

    这个又是中考题,这个是十二生肖,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文字,文学和文化本来就是语文的那个“文”的含义,那现在的中考也好,高考也罢,或者小升初,或者是在中学的平时的日常的考查中,都非常非常注重对“文”的考查,文字文学和文化。

    因为从1958年以后,我们没有《文学》这本书了之后,我们的语文教育其实一直都是“瘸腿”的,一直都是像些新概念一样在学语文,每一节课的课文,都是些生字生词,都是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做一些阅读理解题,它的学习方法就跟新概念的学习方法一样,是当一门语言在学的。

    因为长期“文”的缺失,“文字、文学、文化”的缺失,使得语文的学习现状惨不忍睹,孩子们对语文学习感到没兴趣,老师们也觉得没有办法提高,怎么教他们的成绩都似乎提不上去,所以这么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这种力量,也在这几年开始大举地反弹,所以这绝不是一两个执政者的意愿,而是整个社会,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所有的人都觉得语文需要改革,语文需要改变,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重文而轻语的现象,开始矫枉过正了。

    我刚才提到重文,除了文字、文学、文化以外,我说的重文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重文言,因为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把文言文给取缔掉了,都用现在白话文来写作。结果一百年以后,大家都觉得把文言废弃掉实在是太可惜了,可能我们要跟古时候的先贤们平等地对话,我们必须得掌握文言的底子,能够直接读懂他们,能够直接亲近他们,所以现在文言文,古诗文的考查的难度跟比重,也都非常大。

    我刚刚给大家抓图的是2016年北京的高考题,高考题里的文言文阅读,考的是这一篇《桓公问于管子曰》,然后底下还一首古诗赏析,是陆游的《西村》,这两篇相较以前的文言文和古诗赏析的难度,其实是大幅提升了的。

    所以总结一下,总体来说,整个的语文教学的改革方向都是重文而轻语的,如果孩子只是在学校里面完成普通的那些标准的动作,而不去读一些经典,不去读一些文学经典,不对文字下一些功夫,加强一下功底的话,如果他在表达方面只是平铺直叙,没有文学的润色的话,那么他可能会在这个语文重新重要起来的时代里掉队。

    我刚刚说完了语和文的关系,说了现在重文,下面一个话题是我要说语文其实有四门功课,一说到四门功课很容易让人想到“说、学、逗、唱”,那是相声的四门功课。语文的四门功课叫做“阅读与表达,积累与运用”。其中这个阅读就是输入,尤其是现在强调文学的输入,要读经典,要多读书,要读好书,要会读书。

    然后表达就是输出,也是文学的输出,你不能光有语言的输出,还有文学的输出,现在非常强调文学的输出,这两者是语文学习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输入,第二个阶段是输出,这个自然是大家都公认的,大家有共识的。

    而往往语文学不好,就是因为只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输入和输出。

    如何才能学好语文?

    很多家长都跟我说:

    窦老师我家孩子在家里面读了很多书,也爱读书,但是他写作文的时候就是不灵,这是为什么?

    他其实背了挺多东西的,但是为什么他一考试就不灵了?

    像这些全都是因为误以为输入就直接可以等同于输出了,只有输入,想要直接得出输出是不可能的,这中间有一个必经的过程,这中间就是我在文字里面答的B和C两个段,一个叫积累,一个叫运用。

    高中的语文卷子就两部分,叫做阅读与表达。小学的语文卷子的最前面两部分叫做积累与运用。因为小学的阶段最重的是B和C,是积累和运用。

    到了初中,A提到了前面,就是阅读大于积累和运用,表达次之,然后到了高中是反过来,是表达最重要,然后是阅读次之,然后是运用,最后是积累。

    小学阶段积累和运用比阅读和表达更重要,这是个打底子的事情,这是个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培养语文的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个时期反而B和C还要更重要。

    到了初中阶段,阅读就提到了最前面,然后是到初中阶段是ABCD,到了高中阶段是DACB,就是输出、表达最强调,然后是阅读次之,然后是积累和运用。

    我们来想一下,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要求。小学的时候写作文,只需要带一句情或者理就可以了,它强调把事写清楚,只要在文末点一下题,带一点情,或者带一点道理就可以了。

    可是到了初中,就要求事理参半,或者事情参半,要求夹叙夹议,可是到了高中,更强调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所以高中写议论文,就是一上来就想要看你直接想表达什么,这时候更考查的是你的表达。所以我刚刚说,每个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那么我今天最核心要讲的,就是B和C,就是怎么做积累?怎么做运用?上次邵鑫老师讲了我们应该怎样读书?他说出了四种读书的境界,还提到了两点读书的重要方法,如果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去诸葛学堂的公众号里面,去看他发的那篇文章,推送的那篇文章。

    就是我们应该怎样读书?他说了两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一种是要读懂它就了解它,是读者变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表达,去体味他的情感,知人论世。那么第二种方法,是要模仿他,分析他,就要分析他这么写出来为什么这么有味道。

    你既然要模仿他要成为他就要分析他,所以第一个我把它总结叫做读者变作者,第二个方法我把它总结叫做演员变导演,就是你不光要去看演员是怎么演的,你还要看导演的构思,导演为什么安排演员在这个层面下进行这样的表演。于是我这个ABCD,那邵鑫老师哪天讲的是A,我今天着重讲B和C,下次我找机会请陈思老师来给我们讲讲D该怎么做。

    好,我先来说积累和运用的总原则。积累要有序,有趣和有料,运用要定向、定量和定调,这是积累和运用的总原则。

    跟我熟悉的这些老师或者是学生家长跟我聊的时候总结的很神气,说窦老师你的语文学的那么牛,那么好,你肯定是有些独门的秘笈,或者说很神奇很玄妙的方法。

    其实我的方法一点都不玄妙,我在课堂上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往往要跟同学们讲,我说其实,大道至简,看似最花哨的东西往往是没用的,往往最有用的还是最笨的方法,我其实用的,我一路走来我学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笨办法的积累的过程,我用的都是最笨重的办法。

    第一个我要说的就是摘抄本

    摘抄本我在课堂上,只要上过我课的学生,我一般都会在第一堂课有个要求,我说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很贵的本子,然后你要开始摘抄。因为我见过的所有的写作很突出的人,他基本上都有一个摘抄本。并不是你读了很多书,然后到你写作的时候你就直接都可以消化并且运用的,这样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都要经过一个苦练的过程。

    比如说莫泊桑,福楼拜在指导他写作的时候,要求他每一个词,都必须用成不可替代的词,这让莫泊桑也熬尽了心力。但是大家可以看到连莫泊桑这样的文豪,都是必须得经过这样的苦练的,练习的过程。

    那么这个摘抄本是干什么用的呢

    这个摘抄本有三个用处,我来一一跟大家说一下。第一个是最夸张的,第一个是抄词典,第一个作用是抄词典。我在课堂上也说过了,要用一本最新版的,至少是2017年第五版或第六版以后的,因为它删掉了一些没有必要的字词,用这个最新版的现代汉语小词典,然后开始抄词,并且定向使用。

    因为这些孩子们词汇量都很少的,他们写作文能用在作文里的词汇量,在12岁上下的时候,也就达到1000个词。而实际上按我的要求的话,每天在词典上抄20个词,然后每周100个封顶。

    这样他每周就可以积累下来100个词,然后每个月就能积累下来400个词,一个学期,假如是4个月的话,就可以积累下来1600个词,这样他的词汇量就已经达到同龄人的两倍了,才一学期。如此反复,他如果坚持两个学期,或者一年以上,他的词汇量是其他同学的三倍、四倍的时候,这样他写作再也不会词穷了。

    但是在摘抄的时候,但是这个摘抄本,因为这学期开学我已经上了好几次课了,有的班我接过来之后,到现在同学们都还不会摘抄,因为他们摘抄的时候是没有方向的,没有顺序的。

    我说的有序绝对不是按1序来,不是说从a开始,然后aaaa那么开始抄,不是,这个顺序应该是这样的。比如说这个礼拜,我要写点东西,我一会儿会说,有见必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感必记,有读必记,叫五个必记。

    那么你要把这五个东西记下来,结果你是这个有感必记,你有些感受,你想来描摹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么你在摘这些词的时候这个礼拜,摘这100个词的时候,就应该是跟感受关系很紧密的,你有可能能用上的词,这叫有序

    第二个叫有趣,就是你不能光是随便摘一些词就行了,你摘的这些词要稍微显得陌生一点,要稍微显得与众不同一些。

    但你用上之后看起来还很另类,还很特殊,文学就是口语的陌生化,你必须得寻找一些陌生化,但是又不要太没声色,不要搞得那个词谁都没听说过。

    我就曾经走过这样的弯路,我抄下来的那些成语,那儿短语词语,有的一辈子都没有用到过。当然了我们这些语文老师有时候吃饭买单的时候,大家就说一人说个成语,只要你说的成语被别人听说过的,能说出意思来的,你就输了,谁输谁买单,像玩这个的时候,我从来没输过,所以也不能说我当时抄的那些成语完全没有用,还是用上了一点,能省几百块钱。

    然后咱们接着说辞典抄词,我刚刚说的这一部分叫做有序,就是你得根据你最近想写的随笔,或者作文来定你要找哪个序列的词,把它摘抄下来。第二个有趣,就是你得稍微另类一些,稍微奇怪一些,而且找哪些有典故的抄一抄,还能随便了解一些故事,一定不能破坏这个兴致,抄词的兴致和兴趣。

    一定不要让孩子写抄解释,抄拼音,抄十遍,这样的话他会兴味索然,他就觉得没劲了。你哪怕他抄完了忘了这个词的意思,没有关系,你下次在他用之前让他回顾一下,让他翻着查一查什么意思都还可以。

    最重要的是在他抄之前,他如果有个大概的方向,他抄的这些词,他知道随后有用上的话,他抄的时候就更有目的性了,这样效率也更高。而每天20个词工作量又不大,他可以轻松地抄完这20个词,每周的时候用一次,希望每周用上的这个比例,不低于15%,就是说我如果抄了100个词,我有15个词可以用在我下一篇随笔,或者写作里,这就叫做运用,有积累有运用。

    你读过的内容,读过的书,你学到的知识,你背下来的东西,你这些所有的输入,才能有效有序地输出出来,否则的话中间缺了这个积累和运用的桥梁,你读了很多书,语文也未见得能学好。这是摘抄本的第一个运用,叫做词典抄词。

    当然到了第二阶段,比如说你到初三以后,我建议的就是去翻辞海抄了,就进一步扩大你的词汇量,因为现代汉语词典里面,也毕竟只有12000个字,有60000个词,所以它也毕竟有限。如果翻辞海的话,词汇量会得到极大地扩充。我就这么疯狂地干过,效果极好。奇妙的是可能你在翻辞海的过程中,不光是语文得以提升了,基本功扎实了,再也不写错别字了。

    因为我见过所有不写错别字的人,孩子也好,成人也好,他的语文的功底都是非常强的。你翻辞典翻工具书,本身就也有这个好处。翻辞海不光可以让语文的功底可以提升,你历史、人文类的,甚至物理、化学,都可以得到提升,都可以得到加强,所以翻辞海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建议从初三开始做。

    好,这个摘抄本的第一个使用,叫做辞典抄词,然后定向使用。如果光抄下来没有使用的话,那这一步的效率也很低。

    摘抄本的第二个妙用,叫做读书动笔。就是他读的不管是什么书,当然了我们希望他能够接近文学,他读的书能够跟文学相近,能够跟经典有关。

    经典不代表老旧,经过代表兴盛不衰,经典代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岁月的验证,所以他读的书不可以全都是《查理九世》,《猫武士》,《淘气包马小跳》,他读的书也多多少少要跟经典贴一点边。

    那么当他在开始读跟经典有关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要有一个意识去模仿他们,在模仿中要创新,所以我提倡读书动笔,就是你随便记点什么,你勾勾画画觉得里面有些词用的好,你把它抄下来,有些句子写的好,你把它大概写几句,这样的话效果也极佳。

    摘抄本的第三个用途叫做读写相伴。就是你读完了这本书,你还要用随笔,读完了一本书你要稍微把读过的内容回顾回顾,复述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学会精通变,在精和通之间,就有一个很关键的做法就是要去复述它。

    所以你像比如说北大附中,北大附中都是走班制,然后组成兴趣小组,然后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来做这个组长。老师讲给你听,你回去讲给组员听,在他讲给组员听的这个过程中,他就一通百通了。

    这个时候他就真的学透了。听懂了不是真的懂,能给别人讲明白,才是真的懂。朱雅特老师,他父亲也是一个语文老师,他就经常听他父亲给学生判卷子,他都知道了到底该怎么去评判、评价,他自己当然也掌握了,所以他做了这件事之后,语文成绩突飞猛进。还有我见证过的无数的人,其他人,包括我自己,我如果学会了一个东西去给别人讲,讲的那个过程中,才会让自己更懂。

    所以复述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三个摘抄本的用法,读写相伴,读完了就要写,读和写要永远跟着,这是我说的摘抄本。


    分享文学知识

    帮助孩子们爱上语文,做有修养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窦昕老师讲座:语文学习如何打底子?(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dco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