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很多妈妈问过这些问题:“你家孩子打人吗?”、“孩子动不动就喜欢打人怎么办?”、“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总喜欢打架怎么处理?”……
关于孩子“打人”,我们应该知道在这个行为的背后,有三种不同的用意:恶意、善意和无意。
而我们通常定义的“打”,就是带有破坏性、伤害性等恶意目的的攻击行为。当孩子“打人”属于恶意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严肃而正面的惩罚方式,具体可参考我在前面写过的文章《孩子犯错后,如果你这么做,将来一定不后悔》。
而如何应对孩子“无意”、“善意”的打呢?
我是这样教孩子学“打人”来应对的。
无意识地“打”
对于孩子来说,无意识的打,其实就是他在作出“打”这个动作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恶意”,而是在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情况下,一种无意识的随性动作。
比如,孩子手里面拿着最喜欢的玩具,另一个小朋友走过来一把就抢走了。这时,孩子立刻对着小朋友的手就拍打过去。他并不是想要去“欺负”、“报复”对方,而是在着急的情况下,下意识地想要通过这个动作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来,这时候他的关注点其实并没有最对方小朋友身上,而是依然在自己的玩具上。往往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打人”,却被家长过度紧张地叫停“打人”,反而强化了他的这个行为。
那么当孩子“无意识地打人”时,家长应该怎么做才对呢?
前天带孩子去商场,他看中了一辆小汽车,因为家里太多了。爸爸就抱起他转身往外走。
这时候,祺祺又急又气地拍打着爸爸的肩膀。爸爸很生气地说:“你干嘛打我?”祺祺,立刻就大哭起来。
我把他抱过来,对他说:“你不想走对吗?”他哭着点点头。我:“那你想怎么样?你可以好好说给爸爸听吗?如果你这样拍爸爸,但是不好好说话,爸爸可是听不到你要什么的。”
他止住了哭,然后开始跟我们说想要买车的需求。
这时候爸爸跟他讲道理。最后同意让他选择了一套超人的碗筷带回家,皆大欢喜。
回家路上,我问他:“刚才爸爸抱你走的时候,你讨厌爸爸了吗?”
他说:“不是的。我不想爸爸抱我走。”
我说:“那你拍爸爸的肩膀,就是想爸爸不要走对吗?”
祺祺:“嗯。”
我:“但是,爸爸为什么生气了?”
他想了想说:“因为我拍爸爸了。”
我:“所以,如果你想要做什么,大人不知道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
他:“应该好好说话,不要哭。”
我笑着告诉他:“对啦。下次如果你不想爸爸把你抱走,你可以抱住爸爸的脸,用嘴‘打’爸爸脸一下。爸爸就会先听你说话啦。”
祺祺楞了一下,大笑着说:“啊?那是亲一个!哈哈哈哈。”
当孩子“打人”这个动作并非出于恶意时,他其实是因为自己的表达、沟通水平有限,只能下意识地通过“打”这个动作来辅助自身表达诉求。
家长首先不要去强调“打人”这个动作,而是让孩子明确自己行为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孩子其他可以替代“打”这个动作,更好又有效的办法。
出于善意地“打”
有时候,孩子对“打”的定义并非是恶性攻击行为,只是为了建立“交流”、“连结”关系的一种特殊方式。
比如:还不会走不会说的孩子,喜欢伸手“打”妈妈,而且“打”地乐呵呵的,在他的认知世界里,“打”这种动作,只是他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潜意识表达出来的是:“我喜欢你!”、“我喜欢这样和你玩!”
还有些孩子聚在一起就喜欢打闹,很多时候大人担心这样的“打闹”不安全,可能会“误伤”他人,于是常常立刻制止:“不能打架!”
其实,孩子需要通过“打闹”游戏来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他们深化彼此间友谊的一种方式。当大人制止的时候,不仅会让他们的兴致骤然打断,还会让孩子们强化了“打”这个动作的作用。
难道孩子间打闹就任由不管?孩子不懂得游戏的度,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误伤他人怎么办呢?
晚上睡觉前,我和祺祺在床上“打闹”着玩的不亦乐乎。我们拿枕头和被子互相“攻击”对方,被打倒的一方还哈哈大笑。
他开始拿小拳头打我的肚子。
我也像他一样,拿拳头打他的肚子。
他给我使多大的力气,我就给他回多大的力气。
玩得兴起时,他力气一下大了很多,我感觉有点痛。
于是,我笑着使用同样的力气打到他的身上。
这时,他眉头皱了一下,奴起嘴巴,但看到我依然笑着看他。思索片刻,又笑着向我伸出小拳头,轻轻打过来说:“要慢慢的,轻轻的。”
我学他的样子边打边说:“嗯,要慢慢的,轻轻的。因为我很喜欢和你这样玩!”
这时,他又雀跃起来,边笑边轻轻地打我、推我,说:“我也喜欢这样玩,轻轻地打你!”
末了,我们玩累了。我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你是不是喜欢和我一起玩这样的游戏啊?”
祺祺:“是的,妈妈。我喜欢和你一起玩打架的游戏。”
“那我们都是好朋友,都不能伤害彼此对不对?”
“对的。”
“那么,我们‘打架’的时候,就一定要轻一点,不能打痛了。然后我们才能玩得很开心。如果力气太大,会很痛,会生气,会难过的。对不对?”
“对的。”
“所以我们和喜欢的人玩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对方,这样大家才能玩得很开心是吗?”
“是的。”
“那么,我们来练习一下‘打架’游戏吧!”
然后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轻轻地打”彼此:怎样的力度是舒服的,怎样的力度是会让人难受的。
祺祺从这样的游戏里面,练习强化了“打架游戏”的度该如何把握。
所以,在下次和家人或者小朋友打闹的时候,他会记住:应该使用怎样的力气,才是“打闹游戏”正确的方式。
孩子“打人”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贴上“坏”的标签。
在教孩子认识行为对错的方法上,最有效的就是:与其共同体验行为带来的感受,并且一起检视行为带来的后果。
然后通过反复练习:行为——结果——调整行为——改善结果,来让孩子知道不同的表达诉求,应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那么,“打人”这个事情,才能被他在不同情境下正确地处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