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白鹿原上,我对我们这儿过端午节的习俗还是记忆犹新的。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作四大节日。国家还专门给这四天里各放了一天假。可见,国家对这四大民间节日的重视。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端午节即五月节的由来。因为端午节正好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因此,人们把这一天也叫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崇拜。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龙舟节等。在端午节里,每年有官方参与和组织的赛龙舟等活动。
直到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多次谏言楚怀王,勿要听从张仪之计。楚怀王不听,日渐疏远屈原,乃至被放逐。楚怀王终上张仪之计。五月初五,屈原怀着绝望的人心情,忧国忧民之愤,投汩罗河而死。人民为了鱼鳖勿食屈大夫的尸体,向河中投放饵料以供鱼鳖享用。从此,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联系了起来。
另外,端午节与纪念伍子胥,介子推等也有一定关系。
端午节,人们礼尚往来,尽管多少年过去了,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早在五月节之前,人们就开始筹备过节的礼物。老太婆托人从外面捎回雄黄香药,用五色丝钱,缝制各式小动物香囊,也就是随身配戴的小饰物~香包。里面放入据说里边放入了可以避邪的雄黄香药。又说五类毒虫,闻到雄黄,就不敢近身了。一些老太婆,终日无事,四月就开始缝制各种小香包,拿到集市上售买。
五月节前就有农村的妇女,到处寻找艾蒿。集市上有出卖的,二三块一撮。到了家,各窗户上,门楣上都插上两根艾蒿,据说,也可辟邪。
端午节又是亲戚送礼的季节。从前,四月下旬,就开始送礼了。十里风俗不同,各地的送礼习俗也就截然不同。
长安一带,长辈给晚一辈的女儿,外孙送。
我们白鹿原上端午节一直是出门的女子,给娘家人送礼的。从来都是如此。
礼行是十个粽子,十个油糕。小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跟着大小去舅家出门。舅家是最亲近的亲戚,有几个孩子,去几个,也不讨厌。出门还能吃顿好饭,美美玩一回。
粽子 油糕端午节前夕,村里人预备好了粽叶、糯米、枣,准备包粽子。包的粽子,除礼以外,多余的,家人可以品尝一番。小孩子守候在包粽子跟前。看大小怎样包粽子。拿起几片荻叶,窝成倒椎形,用三根指头捏些泡涨的糯米,再捏二三个大红枣放里边,上面再盖一层糯米,荻叶窝成三角形,粽叶紧紧裹住,外面用马莲一拴,看着都有古色古香的韵味。粽子包成了。现在早不用马莲叶拴粽子了,失却了当初的古色古香韵味了。代之而用的是用线绳拴,用丝绳拴,看着都粗俗了不少。煮粽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守在灶火前,一步不曾离去。等粽子出锅,拾够行礼用的,放到别处去。剩下的,一人一个,香气兴溢。
那时候,送油糕也是节礼必备的礼品。有炸油糕手艺的,都是自己炸的。也有在村口放摊售卖的。都是老熟人,不用高声叫卖,盆里的油糕被抢购一空。周边围着许多看热闹的人。大部分人怕劳神费事,干脆掏点钱,五分钱一个,买来一盆子,酥黄焦脆。咬一囗,嘴角流糖溢油。炸油糕是好看的。起好的面,放在盆子里,上面捂着干净的抹布。炸油糕的人碌地擀着面团。在擀好的面饼上一勺红糖,包起来,丸成团状,放入翻滚的热油中。一会儿就熟了。焦黄酥脆,十分可口,那味道好闻极了。直到现在还令人回味无穷。炸油糕人手里用铁勺泼翻着油糕,两面都熟到了,捞出,在上面控油。我们在一旁看着,嘴里的口水不停地向下咽着。喉结一动一动地。直到娘端着装满油糕的盆子,我们才回过神来,跟在母亲旁边往回走。
这几年,图了省事,小食品代替了油糕,粽子。也有拿米,油的。亲戚之间,好呆走一回,只要不空着手去就行了。孩子也不争着去出门了。自己的屋里,也是一样过节。
马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