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入隆冬,天气越来越冷。
网络图片在家里,我们可以开着空调或抱着热水袋之类,轻松的抵御严寒。可是,在古时候,没有电的时代,古人们又是如何抵御寒冷的呢?虽然没有电,但也会想尽办法来取暖,从以前的火囱到汤婆子,这些都是家庭取暖的用具。
火囱汤婆子我们当地人又叫作“汤捂子”,一般是铜制的,在外观上会有些扁,不是像球一般圆润。其实,这样的汤婆子,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热水袋。
汤婆子这样的保暖物件,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这里的“汤”,也就是指滚烫的热水,“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
在汤婆子的上方,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热水就可以从这个口子灌进去。装好之后,再盖上盖子,盖子一般也是螺旋拧进去的,这样的话,水就不会漏出来了。汤婆子能暖手、捂被子,冬日保暖,像温暖的婆婆、夫人一样,古人才起了这样一个好听的名字。
说起“汤婆子”的名字,其实还有很多的别称,比如“锡夫人”、“脚婆”。古代的暖水袋大多是用锡、铜、陶等材质制作,所以有“锡夫人”的叫法,“脚婆”这名字就更好解释,因为冬天用来暖脚的,所以称之为“脚婆”。
如今,汤婆子大多只是作为女儿出嫁的嫁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使用价值。因为汤婆子是金属制品,导热较快,作为取暖工具容易烫伤皮肤,尤其是年纪大的人,反应迟钝,更加不适宜使用。
除了空调,电热毯在我看来也不好,会担心发生漏电现象、产生电磁辐射、引起皮肤干燥等,从来不使用的。
说到方便又实用的取暖方法,我想无疑要数热水袋。充满滚烫的热水后,外面包裹着布袋,放置在被窝里面,被褥里是暖暖的,在寒冷的冬天,便可一觉睡到大天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