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树林
近日,因产量增加、气候影响等因素,河南多地出现蒜农来不及抽蒜薹以及蒜薹价格暴跌的情况,部分蒜农甚至直接将蒜薹扔掉。当地乡政府利用媒体宣传帮助蒜农抽蒜薹,并商讨采取设立大蒜协会等方式避免类似现象再次发生。专家认为,蒜薹价格暴跌根源在于供求失衡,建议通过行业协会以及大数据等方式解决问题。(据5月3日《北京青年报》)
供需量的多少决定价格的贵贱,用市场经济理论分析这属于一个常态,也就是说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价格下降,甚至暴跌自然是自然现象。这么多年来,从白菜到黄瓜,从西红柿到蒜薹……不少“大路菜”等农作物都曾上演过“大起大落”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农民因信息不对称,致使蔬菜等农作物上市价格暴跌而血本无归的悲剧经常上演。如何最大限度避免“菜贱伤农”折腾辛辛苦苦的农民朋友,似乎相关方面也给出了一些招数。譬如:轻佻而高蹈的农业产业化,改变农户分散而弱势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逆转传统农业随波逐流的盲目感;抑或通过媒体发动爱心人士购买,以期削弱滞销的危害等。应该说,这些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不得不说的是距离预期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相关方面出台的举措没能“救命”,一把把扔在地里的蒜薹就是写照。
无论是农业产业化,还是大数据分析,目前来看距离农民还有些远,而爱心帮扶也只是极为有限的,难道在目前真的解不开这个“死结”吗?非也!其实,四川成都等地推出的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就帮许多农户成功规避了一些风险,让他们避免了许多损失。据媒体报道,为增加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成都市于2013年推出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将群众最常见的11种蔬菜纳入价格指数保险,并在全市9个区县开展试点运作,为广大菜农托底,稳定市场的做法就很值得各地的借鉴与复制。
蔬菜等农作物价格具有极强的市场敏感度,之前的“一哄而上”很容易导致丰收时的“一败涂地”。特别是在风调雨顺的时节,“多收了三五斗”的现象在所难免。根据成都市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的实施方案,当承保蔬菜在保险期限内的平均离地价格(即田间价格)低于保单约定的保险价格时,即视为保险事故发生。其中,平均离地价格的确定,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公布为准,这无疑是在价格上为菜农上了一次真正的保险。尽管保险政策还不能保障菜农们“粉面桃花”,但也确保了菜农在价格暴跌时能够进行兜底,不至于血本无归而满脸悲戚吧。
作为地方政策性保险,成都市蔬菜价格指数保险采用市县两级财政补贴80%,农户自缴20%的方式收取保费,政府占了大头,农户只占小头,更是体现了民生导向。从几年多的探索来看,已经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已经使菜农们具备了存在感和获得感,这应该给其他地市以启发。
“蒜你完”的悲戚不能只看作是市场问题,菜贱伤农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进行最大限度遏制,无论是组织农民合作社来抵御市场的冲击也好,还是类似“蔬菜险”的推出也罢,关键是地方政府真正将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在用制度对农户的生产进行兜底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大数据为农户的种植提供有力支撑和引导。唯有多个层面精准施策,“蒜你完”才不会有续集!
致读者:如果您比较喜欢这篇文章,请帮忙转发、点赞、收藏……
点关注,更丰富,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