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怀念敬爱的毛主席

怀念敬爱的毛主席

作者: 涤荡千秋 | 来源:发表于2018-09-09 08:56 被阅读71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中国还要在水深火热中奋斗挣扎更多年,他带领人民走向辉煌,他领导人民解放战争。他是我们的大救星,美日的大克星。

          9月9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9月9日在中国人心中有特殊的情结、特殊的分量、特殊的牵挂。

          1976年9月9日,世纪伟人毛主席逝世。42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人也进入了花甲之年,但无论时光如何流逝,这个名字——毛泽东,都会在历史的星空里熠熠闪光。无论记忆如何褪色,这一天——9月9日,都会在中国人的脑海里永志不忘。

          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出身农家却有旷世奇才,更在于他在青年时代便显露出兼济天下造福苍生的远大抱负;不仅在于他缔造了党和军队,更在于他治党治军中融入了毛泽东思想的巨大政治智慧;不仅在于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更在于他以卓越的智慧和能力,带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冲破黑暗建立新中国。有人说,毛泽东一身经历10次大的挫折,但他身上蕴含着有一种强大的意志力量,再大的压力也压不垮他。

          毛主席的伟大,不仅在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惊天一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胸怀,显示了雄视千古的无畏气魄,更在于在中国现代史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进程中,毛主席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中国革命的轨迹同他的个人经历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毛泽东也是“90后”,只不过身在19世纪。

    他创造了很多奇迹,有人说他是幸运儿,可仔细认真的了解一下他,你会发现他也是个平凡中成想起来的伟大领袖。他也是曾输在起跑线上的农家孩子。但从小就懂得同情弱着,同情穷苦大众,毛泽东在村里小学的时候,曾带三份饭。那时一起上学的同学,有些饭也吃不上,毛泽东就主动把自己的饭分给同学吃。回家后狂吃一通,他母亲觉得奇怪,就问,你上学带的饭也不少,怎么好像没吃一样。毛泽东悄悄告诉母亲说,有的同学没饭吃,分给同学吃了。毛泽东一生同情支持弱者,任何时候,他都站在贫苦大众一边。

            毛主席连大学的门槛都没进,可理论知识超越无数精英,他领导海外留洋人士干革命,他一生酷爱读书,他的这个习惯也是从童年时养成的。在私塾读书的前两年,他就从《三字经》读起,渐至《百家姓》《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他因为读书还跟父亲闹翻过。毛泽东读书时特殊的习惯,那就是在闹市中读书,培养定力。

            17岁那年,他离开韶山外出求学,离家时给父亲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字透纸背的四行短诗,书写了人生启航之际的少年豪情,纵贯了伟人一生的信念追求。

            毛泽东精彩的童年,求学的少年,立志的青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让这位来自普通农家,“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实现了突围。这绝非时代所然,更非天分所致,而是他后天不断努力,以一颗远大的志向成就理想抱负。也许能够给更多家庭出身不好的人们更多的动力吧。

            博士、硕士、本科?都不是,毛泽东只是一名中专生!这名学历一般的“90后”没有刻意镀金自己的学历,他能想到的只有两个字:求知!

            在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毛泽东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早晨提前起床,进行身体锻炼,朗读自习。他有时到后山的“君子亭”去看书,有时也有意识的到喧闹嘈杂的南门口去看书,专心致志,旁若无人。

    上课时也专心学习,作好笔记,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看书看报,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和古代文学,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废寝忘食地学习。

            毛泽东锻炼身体的事,就更让人佩服,他主张人要“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他自己就有意强化身体的适应能力。比如“冷水浴”:用井水浇身;“日浴”:在阳光下晒身;“风浴”:站在开阔地界,让大风尽情地吹;“雨浴”:下雨天到外面行走,让雨淋个透。他还锻炼一天吃两顿饭甚至一顿饭;至于到湘江中去游泳,更是常有的事。游泳伴随他一生,也是他伟大胸怀的造就。

          毛泽东也特别推崇徐特立先生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他读的书作了大量的笔记,看他晚年的读书心得,可就知道他的理解力了。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无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岁月,甚至在弥留之际,毛泽东都手不释卷。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读书学习精神,既让人敬仰,又催人奋进”

          挫折很可怕么?毛泽东一生经历无数挫折磨难,却从不自怨自艾!

          毛泽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是如今我们常言道的“高富帅”,可以说,在成才和成大事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但他不怨天尤人,而是刻苦学习,不停地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忧国忧民,远离家乡,放弃最初当教员的梦想,不选择安逸的图书管理员工作,而是不避枪林弹雨,舍家为国,带领中国的劳苦大众进行革命,成功实现逆袭。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开始占据统治地位,毛泽东逐渐被排挤出核心决策层。在红军长征的初期,毛泽东也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但他并没有终日自怨自艾,而是在行军中积极思考着使党和红军摆脱当下困境的出路,始终积极争取着一切机会参与红军的工作。

            毛泽东的一生,无论是求学还是革命,即使最艰难、最艰苦、最黑暗的时期,在面临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危急关口,他都能够自信豪迈,绝无消沉、绝无萎靡。这种强大的精神状态,为他的人生提供了无穷动力!

          软弱妥协能行么?毛泽东不仅发出“落后就要挨打”伟大警示,还向世界宣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时勢造英雄,毛泽东所在的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

          毛泽东生活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无数同胞被侵略者屠戮,无数个家庭分崩离析的动荡时代。

          他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真理往往最终是用鲜血洗出来而不仅仅是从书斋中读出来的。

            1934年11月湘江之战失败后,红军主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过半,近2个人中就有1人牺牲。在经历失败的惨痛教训后,我们的党逐渐摆脱了对共产国际洋教条的迷信,从中国本土寻找力量,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思想。

        他带领我们站起来。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大国重器,除了原子弹,还有核潜艇。

          当初苏联向中国提出建立“联合舰队”意图控制中国海军时,毛泽东就曾愤怒地对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说:“连半个指头都不行”

          于国而言,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只有国家强大了,军队强大了,我们才能屹立世界东方;于个人而言,每个人只有更加奋发有为,更加努力,才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的心里装着老百姓,坦荡无私,光明磊落。他的亲人也为革命付出了很多。

            1959年,毛泽东终于回到故乡。在失去了妻子杨开慧、大弟毛泽民、二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长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的故乡,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到韶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念敬爱的毛主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er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