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纪录片《三十二》

作者: 常今夏 | 来源:发表于2018-07-04 16:47 被阅读9次

    文/十年欣

    早些年读余华《活着》的时候,不禁为书里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感动落泪,总觉得他已经很苦了,为什么生活让他一次又一次陷入人生的绝境,我不懂也不解。

    后来第二遍读下来,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这部记录片也表达了人对苦难的承受,和人在经历苦难之后还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但它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另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世界真好,红红火火的,吃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三十二》展现了一位叫韦绍兰的老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她对过去经历的讲述。她生活在广西桂林,她房子的背后,是桂林特有的青山;她家附近,是桂林特有的绿水。

    已经九十多岁的韦绍兰,回忆起十四五岁他们一群男娃女娃围着牵牛的爷爷,把爷爷围得牢牢的,让爷爷教唱歌的样子时,她的眼睛发着光,嘴角抑不住地笑,而她的神情真的像是回到了十四五岁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少女时光。

    看着老人回忆这一幕,我竟也跟着笑起来,回想起来。好似自己就是当中的一个女娃,一个劲儿地喊,爷爷,爷爷快教我们唱歌。爷爷看看身边的老水牛,又慈爱地看着我们:“那爷爷教你们唱歌了,谁来帮爷爷看牛呀?”几个孩子一边跳一边向前伸出手来:“爷爷,我来帮你看。”几个孩子一起大声喊着,闹着,盼望着。

    爷爷看着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哈哈哈地笑道:“好,爷爷来教你们唱歌。”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爷爷看着眼前的孩子一边歌唱,一边微笑。

    “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青山绿水间飘荡起男娃女娃一起学唱的、清脆的、响亮的、稚嫩的歌声。

    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当老奶奶忆起从前,年少、青春、自由无一不在她眼睛闪现。过去的种种无一不让她感觉幸福、快乐。

    当然,因为“慰安妇”这个主题的原因,我们还是要回到片中面对史实。

    镜头里老奶奶平静地讲述她被日本鬼子抓去的经过,她被日本人蹂躏,她冒着极大的危险从魔鬼手中逃脱,她背着女儿一路从天未明走到天亮,再到天黑,然后再从天亮走到天黑,才走回到新坪家里。

    她背负着身体和心灵的创伤,伤痕累累地回到家中,却遭到丈夫“学坏”的谩骂。不被理解的苦痛让这位老人一度喝药想到死,但没死成,她活下来了。

    她没有怨恨,即使被丈夫责骂,她依然觉得丈夫是个好人。她也感叹他命苦,没多少年光阴就走了。她每年都要走过崎岖的道路,去到丈夫的坟前,给他烧纸,同他聊天。

    老人的家位于路边,她时常坐在门口发呆,有时看门口来往的行人,有时看对面的田野青山。

    镜头里她的背影弱小而孤单。一间极其简陋的房内,光线很暗,一张桌子、一个热水瓶、几条板凳靠在墙的左侧,还有几件木制的可能用于农耕的工具散落在其他角落。地上坑坑洼洼,凹凸不平。

    镜头很朴实地还原了老人的破旧的家和生活状态。同时镜头里老人也只是平静地叙述过去,波澜不惊,没有任何的渲染加修饰。讲到动情处,老人布满寿斑的双手捂住脸,捂住眼睛。我知道那是老人的心在颤抖,一颗心恐怕也早已变得千疮百孔了吧。

    我忍不住泪眼模糊。我不想去看,不想去听,不想去想,不想承认这些是事实。可是就算我如何地不去思考,不去观看,存在的依旧存在,已经发生的这辈子都无法抹去。

    身体的伤害尚可痊愈,心里受到的创伤又如何抚平?

    韦绍兰的故事只是二十万慰安妇人生的一个缩影。我不敢相信,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有二十万的妇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在那些如噩梦般的日子里苦苦挣扎。

    我暗自庆幸自己出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乏。还能自由地追寻梦想,做自己所爱之事。我感恩并满足于所有,满足于当下。

    天上落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留眼泪自抹干。韦绍兰老人又念出这四句话来,回响在桂林的青山绿水间。

    这世界真好,吃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她笑了,笑得那样真实,那样美丽,那样自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观纪录片《三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gty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