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老物件——风掀
一间屋,两间房,里面住着忙他娘,忙他娘呱嗒嘴,忙他爹伸伸腿,这是小时候老人常给我们把瞎话说的(把瞎话:土话,猜谜语),-------谜底------风掀(老家的土话:就是风箱)。
俺村有三种木匠,分别是硬木匠,软木将,巧木匠;现在简单介绍一下硬木匠,就是打车桩子,挂木犁子的木匠,用的木料是洋槐木,硬的不得了,用大锯一点点锯开,手工开卯,全是卯榫结构,结石耐用。
第二种是软木匠,软木匠是打家具的木匠,早年主要做柜子、箱子、衣橱、抽头、帐桌子、炕几等等,这类木匠用的是软木头,什么楸木了,梧桐木了,就是做家具的木匠。
第三种就是巧木匠,他们用的也是软木,主要以楸木,梧桐为主,他们做的家具以复古为主,做工秀气,种类繁多,只要你能想到的,基本他们都能做出来,所以人们称呼他们为巧木匠,能得到巧木匠的称呼并不是光会做家具,他们有自己的绝活。
就是祖传的做风掀,不是有句古语吗:“风掀板子——直来直去”,说的就是风掀上面的盖板,必须是直溜的,有一点弯曲都不行,也就插不进去,即便插进去了,也不严,撒风。
早年做风掀用的是楸木,把楸木解成半公分厚的板子,晒干了用来作风掀,风掀看着简单,可是做起来可不简单,简单的东西里面透着技巧。
风掀的基本结构:风掀箱体,把手,风掀杆子,挡风板,鸡毛,风险舌头,疯掀板子,出风口,一个完整的风掀几本需要这一些构造。
首先要有一个晒干了的薄板做的箱体,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把手上面连着两根捅到风掀膛里面的方棍,这个叫风掀杆子,风掀膛子里面有一快跟风掀杆子相连的木板,这块木板比风掀膛子四周小大约0.25公分的方木,四周有槽并且有密密麻麻的小窟窿眼,再用线勒上鸡毛,上面一块活动的板子,就是风掀板子,其它几个面都是固定的,前后下方各有一个十公分见方,方形的口,里面有两块比口稍大点,悬挂着,可以活动的木板,叫风掀舌头,用手拉风掀杆子活动木箱,一拉的时候,前面的舌头呱嗒一开,后面的闭的紧紧地,储存空气;一送的时候,后面的舌头呱嗒一开,前面的舌头紧紧闭住,这样空气通过进气口而入橐;压缩木箱,箱内的空气通过排气口而进入到输风管,就可以吹风了,只听得呱嗒,呱嗒,就开来风了。
风掀的发明很厉害,这真是个极其简单而又聪明的发明。在一个其作用的长方形箱子,箱子的两端各有一个进气口:用手将长方形箱子拉出时,空气从远端被吸进来;当它被推进时,空气则从近侧被吸进来。在向里和向外的两个过程中,空气被吸进箱内;而在这两种情况下被压缩部分的空气被推进到一侧室中,并在那里通过排气口被排出去,形成了吹风。
它在老子的哲学巨著中被描述如下:对它推拉得越多,给出的风量越大。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吗?虽然它空,却不会穷尽。
以前农村家家户户灶房里都有用砖砌成的锅灶,旁边放着一个风掀。锅里填好水以后,点燃柴禾放进锅灶口里面,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火。
以前农村还有段巧话:某某谁的娘上街店,来了客,晚了饭,手拉风掀,脚活面,什么东西煎鸡蛋啥的,有点调侃人的感觉。
现代农村已不用了,风掀也快成了文物了,现在家家户户都开始用煤气灶、电磁炉等,风箱早已淘汰,用风箱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时代发展的太快,太快了,以至于像风箱这样的手工艺人,在用了几千年之后,也就慢慢失传了。
关于风掀的歇后语:风掀杆子~直来直去。风掀道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