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二年级的我就被家人安排在学校住宿,他们希望我可以培养独立的能力。那时候的我每到晚上除了哭就是哭,同学舍友不断的安慰,我像女生一样被大家疼爱着,对于回家,让周末的到来变得强烈。
回家的路就在那,可是我很少再回去转眼成为一名中学生,高中的我被安排到县城读书,回家成了一种奢望,那时候才知道,家和我即将远走的距离相隔的不仅是一座县城,而是这辈子。很快的,大学毕业了,出来工作之后一度压抑,为什么?仔细一算,每年回家的次数和留在家里的天数两个手数得出来。找工作的时候也非常认真地盘算着离家里近点,近点,再近点。可是假期的安排不尽人意。为了生活,为了工作,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和家的距离还是隔了千重山万重水。
回家的路就在那,可是我很少再回去好不容易挤到两天的时间可以回家看看了,家人总希望我等到下个小长假再回去,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留在家。可是他们不知道,现在的节假日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也没有那种周五没课就可以提前屁颠屁颠地跑回家。工作后才明白,我能任性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责任也越来越重大了。即使你和家的距离很近,但那只是外表上的,心灵上的距离,反而更远了。
回家的路就在那,可是我很少再回去这次我是赶着仅仅一天半的假期回家,回家的路上挺不开心的,坐趟车都要花三个小时。这意味着和他们相处的时间又少去了三个小时,以前巴不得早点离开家的我怎么突然吝啬这可以陪伴他们的三个小时了。分秒计算着和他们一起共处的日子,到了这个岁数,我对时间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可是到了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多希望时间可以再慢点,再慢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家人的头发开始发白,头顶总有几根白发点缀着浓密的头发。每次回到家总是被询问着累不累,饿不饿,工作怎样了?可我不敢问起他们的生活状况,也知道他们除了说过得好也不会再透露一句什么。
回家的路就在那,可是我很少再回去以前读书的时候可以和家人交流各种烦心事,可是出来工作了,什么事都是自己一个人扛着,问题再大也不敢和他们说起,生怕他们担心。我明白,这和他们没有对我说他们的生活状况是一个道理。长大,意味着你要承担更多的事,反思自己为什么那么笨,以前老和家人顶嘴,这不也是他们第一次做父母吗?我们以后不也会经历这样的一条路吗?不希望他们会担心,不希望他们想那么多,不希望他们守着我回来。
回家的路就在那,可是我很少再回去“假期那么少,以后回来的机会不就很少了吗?”邻居的这一句话击中心坎,家人守着我们长大,可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老去,有些人到了三十多岁依旧和父母有矛盾,是不是等父母埋葬了,也不知道为什么父母要这样处处“针对”我们,这里的针对不是说他们对我们钻牛角尖,而是他们不希望我们活成他们的样子,他们的选择不论是否正确,归根到底都是同一个目标:希望我们可以过得更好。多少年轻人,每次提起回家就心烦,家还是以前的家,但人不是那时候的人。提到回家,总会不经意地叹息,巴不得踏进家门口这一步之后又退回去,回到原来的地方继续生活。我在想,他们老了,他们的子女对他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
回家的路就在那,可是我很少再回去不知道有多少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元宵节。每次在异地看着满天的烟火,吃着汤圆,再看看每家每户的灯光,从窗外折射出一种温暖,这种温暖,每次都能蔓延到我租的房子,从房子里偷偷跑出来的孤独和这种温暖对扛着,束手无策,一股心酸的寒意不断涌上心头,眼泪在眼珠子打转,这种浓浓的思念啊,这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起在外漂泊的日子,我最害怕的还是每一个没有家人陪伴的假期,面对空荡荡的屋子,侧一下身子就可以听到自己那凉透的心跳。听着对门传出来的热闹,多希望我就是那一份子,开怀畅饮,欢笑声,酒杯的碰撞声,孩子们的奔跑声,电视的吵杂声……声声一片,可我只能抱着手机,坐在沙发上,听着一首首纯音乐,用音乐寄托着我的思念。
回家的路就在那,可是我很少再回去明明很近,怎么却隔了一道膜?看似轻薄,可却搓不破。家,明明就在眼前,翻过几座山丘,跨过几条河流,慢慢的,失去了回去的勇气,也忘记了儿时的快乐。我们在长大,我们不断地学会告别,可我们学不会摆脱孤独,我们曾引以为傲的家啊,它就在那里,可是我们心事多了,工作忙了,买车买房,结婚生子,世世代代都在重复的流程,让我们和家人的距离渐行渐远。我很羡慕那些可以和家人一起住的朋友,可他们倍感无奈,觉得这样失去了自由。家,永远是那个家,变的是我们每个人对家的看法。
家,就在那里,可我很少再回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