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介绍
《人生七年》是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系列纪录片。
影片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人生,被浓缩成一部部的纪录片,岁月变迁,仿佛弹指之间。期间发生的事情和变化令人感慨。
影片中的14个人,是幸运的。他们的人生能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被加以浓缩、记录、总结。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不用谈拍摄纪录片,就连日记都很难能够持续记录这么长的人生经历。
平时发发朋友圈也就算是记录了生活了。
生而为人,思而录之。接下来我也想将一些东西写出来,权当记录一下前三个7年。
1
忆过往
这三个7年来的我,都是读书上学中度过的。
听说这几年来,小学、初中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了。比如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等,而不只限于古诗词了。
其实不仅中小学,鼓励学习传统文化的事情,其实在大学也有发生,一些老师也经常讲起孔孟,易经等等经典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传统文化的回温也可以从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等节目的走红中看出。
从传承传统文化和培养个人审美气质的角度来说,
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没毛病。
但当成为强制学习的一部分的时候,总会有些腻味。
想要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培养对一件事情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欣赏,从性质上来说是矛盾的。
因为想让“流水作业”发挥“能工巧匠”的作用,也许不太现实?
现代各国实行的教育制度,都是为了服务本国的经济建设,塑造符合本国意识形态的人而制定的。
古时候统治者的思维是:人才要么为我所用,否则杀掉。
人才会独立思考,所以人才很难适应刻板僵化的体制,是容易起异心的人群。
所以教育,其实并不只是教育,也是一种统治的方式。
让有创造力的人才,在知识的灌输中,消磨时间、精力,以方便统治。
一旦事情被过分得强调,就值得思考背后的含义。
杨庆祥 说:
“
在另外一部分知识分子那里,他们对传统的追求带有更加直接的政治性。
他们当然不屑于将传统娱乐化,却同样对传统抱有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们最擅长于将当代问题历史化,以为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至圣先师”们那里找到答案,于是,一批曾经坍塌的偶像又被重新树立起来:孔孟、老庄、程朱、陆王。
他们试图恢复这些学说在古老中华帝国的显赫地位——实际上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官学”。
……和那些被娱乐化了的传统诗词一样,这些学说变成了一种“伪学”。
“伪学”在当下的盛行让人想起百年前张之洞的担忧:“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
2
记现在
如果说教育的读书是功利地读书的话,那么不功利地读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才是能够培养对于传统文化喜爱的方式。
然而,功利和非功利之间差异也并不是黑白分明的。
有天晚上和同学讨论功利地读书和非功利地读书。
我说:“非功利地读书,一般是为了自己开心和寻求内心的平和。
这其实已经就带有功利性了。自己开心了,工作学习的时候会表现得更好;
内心平和了,就不会想着犯罪,社会的秩序也得以维护。
所以不管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非功利和功利的区别界限也许并没有那么明显。”
读书这件事情,由古至今都是突破社会阶层的“梯子”。
所以读书总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不论是物质上:
科举高中当官发财,高考出色名校高企。
还是精神上:
精神内在超人一等,著书立说流名千古。
从《人生7年》这个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14个孩子中只有一个算是从普通阶层上升为中层阶层。其余的13人,上层人仍然是上层人,普通人依旧是普通人。
社会阶层的固定也是读书带有功利色彩的原因之一。
毕竟比起其他途径,读书已经算是十分公平和有效的向上突破途径了。
而对于“读完书”的人来说,买房、买车既是社会阶级的证明,也是上层阶级所设置的阶层障碍。
拥有更多资源的人,既然已经享受了,自然不愿意分享,于是有了高房价、户口、医疗、学区之类的障碍。
下层的人为了拥有更多东西,便不停地跨越这些障碍。
花俩三辈子的工资去想办法买房、买车,弄户口。
只是不知道这些障碍是不是会移动?
要是如此,跨越莫不是变成了追赶?
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当发现阶级是固定的,社会是不平等的,
有人嫉妒仇富,有人厌倦逃离。
所谓成熟的标志是:知道不平等,
而成熟的表现则是:知道不平等,亦不逃避。
因为有了明白后的继续前行,即使上层还是上层,中层也还是中层,下层也没有变化,但整体的水平都在提高。
社会的进步也许就是在这样子的整体上升中完成的吧。
身处其间,往往提供的价值越多,得到的资源越多。
社会更替,价值交换的原则是不变的。
在上升的过程中,有人被留在原地,但谁又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那14分之1呢?
七年之后的自己,会在哪里?
现阶段,一般人的生存已经不存在问题。
如果只用突破阶层这一种评判方式就去定义人生的话,
这人生也未免太简单了。
人生很难被简单地评价和定义。
高度只是人生维度的一个方面,
其他的广度、深度,甚至还有温度,
这些维度让人生复杂多变,更精彩纷呈。
纪录片中,即便出身并不显赫,所过生活也并不顺利,但他们脸上也会有一种淡淡的,名为“幸福”的表情。
阶层不会为感知幸福树立围墙,
平淡生活不会稀释快乐的滋味。
3
想将来
当物质丰富之后,体验和情感必然受到重视。
未来机器代替了大部分体力劳动,
人将从事有更多偏体验、服务的职业。
各种综艺节目大受欢迎,旅游消费日趋增加。
娱乐化趋势日益深化。
说到底,娱乐业和服务业就是创造幸福和快乐的行业。
7年后的自己,会幸福、快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