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作者: 半部兵书 | 来源:发表于2020-03-07 01:38 被阅读0次
    在家乡县城,如果有⼈背个背篼,不管认不认识,问一声,他可能来自乡村

            记忆深处,有一个⽼人,背一大背篼东西上山。她⼀边走一边咳嗽,咳嗽完了会轻轻说一句:咳的老⼦心子都快扯脱了,哪们还不死哟。

            过去的县域行政区划,是以区和公社为主。家乡全县共有三个有山的区,人们习惯叫做上三区,我的家乡是其中的一个区,在县城东北边。我喜欢把它称为上山区。

          上山区的乡亲们喜欢背一背篼,上山下地,赶场,⾛人户,背篼是一件必须的家伙什,属于标配。往山上山下运肥料,收粮食,乃至修房造屋的材料都用背篼运,就连接婆娘的时候的那些嫁妆,有的也是⽤背篼背。

            在乡村,男女老少,背一背篼东西,在山路上行走,坡度大的地方,双手在地上爬着一步步向前,越过了,便找个坎子坐下歇歇。往往是从头到脚一身汗,从包里拿出手帕,擦汗水,或挥舞着扇风。

            我⼩时候放学回家,书包一丢就背着背篼,找到我的镰刀,我是左撇子,镰刀的面口与右手⽤的不同,有时候,找不到了,四处翻,嘴巴里冒出句:我不信,鬼还吃镰子。

            在乡村,那个年代,每天下午放学后,可以见到家家户户的娃娃背着背篼去割牛草,叽叽喳喳说话,或唱着歌:我是公社小社员啦,手拿小镰刀哇身背小竹篮啦。 就这样子上山割草去。那时候家家户户喂着集体⽣产队的牛,一年给多少公分。我们孩子,专司喂牛的事。如果牛喂的不好,黄⽪寡瘦,集体生产队就要收回,这样公分就没了。所以,放学割⽜草,是我们乡里娃娃⾃觉的行动。我们都要割满满的扎扎实实的一大背篼牛草,往家背的时候,要弯腰驼背的样子,大⼈才喜欢,夸咱娃儿懂事,勤快。

            如今,乡⾥⼈为了娃娃的未来进城了,虽然住高楼,但背篼家家都有。

            家乡的兄弟,朋友们说:回来看看嘛,到⼭上去一起耍,家乡变化太大了,到处都是好路,你不告诉我们,没有我们带你转,要不你会迷失方向。

            其实,我已经迷失很久了,是一个标准的客⼈。唐朝诗人贺知章有诗:少小离家⽼⼤回,乡⾳无改鬓毛催,⼉童相⻅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感慨来展示此时此刻我内心深处的慌张, 最为恰当。

            前年秋天,70多的⽼母亲⽣日,我回了家。进门后,看见妈妈的窗台,如此场景,⽆边的幸福⽓息扑面而来 。

    妈妈的的窗台

            突然,我⼼里涌起那个儿歌:“胡萝卜蜜蜜(儿)甜,再过几天要过年,娃儿想吃肉,老汉(尔)莫得钱。”

            这⾸儿歌,是我小时候唱过的。在上山区,我的同龄人几乎没有不会的,多是在过年前的日子。胡萝卜好吃,因为它是甜的,对于娃娃来说,甜,是最迷人的味道。

            在妈妈身边,一起摆的⻰门阵多是与山里的人和事有关。妈妈如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总有许多新鲜事说。谁家儿女打工挣了大钱,谁的⼉女是孝子,谁谁也进城买了房子。

            故事多,听的我着迷。我们聊的最多的还是过去那些年月的事,奇怪的是,这些事几乎每次回家妈妈都会讲,但每次听着都觉得新鲜。

            在众多往事里面,我最害怕听的是我大约三岁左右的一件臭事。一天,我听到山下一人家杀猪的动静,就往⼭下去,妈妈要我回去,我大哭起来,耍赖,要去分肉,之后,被强制执行。那时候啥都是凭公分多少分东西。妈妈讲起这个事,眼含泪花,叹息道:那时候,也不晓得为啥子那么穷,一样的一天下地,庄稼就是长不好。

    家乡的山,营房一样的山

            在家乡,你随便站一⼭头,四周都是有如古代军队帐篷层层的营房一样的山。上山区的每一个离开家乡的⼈⼼⾥都有一笔账:为什么离开家乡?你千万别这样问他,只是听他说就好。离开,是因为一种命运的安排么?⼭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了。

            这天,我一个人到一个乡村去看看。现在,与当年有许许多多的不同。柴柴草草堆在屋边,鸡鸭乱跑,⼩小娃娃们追着小狗在房前屋后嘻嘻哈哈的场景没有了,现在,大多数是⼀些⽼人,他们守着祖上留下的房子和耕种了几十年的田地。荒草凄凄,⼭风轻拂。

            ⽼家房前屋后都种有竹子和树,⽵⼦⻓大,可编生活用具,比如背篼,筐,做筷子等。树呢,多是果木,以及柏树。风景,⻛水,是这么造化的。

            上山区的人家多在山湾里修房子,一是避风,二是有水源。就从地名来讲,什么陈家湾,张家沟。而少有在山顶,丫口修房的,这些地⽅也有房,那是庙子。

    有山有水好地方

            所以,每当日落⻄山,满山􏰀灯光闪烁,各家各户,遍布山上山下。不象城镇,集中居住。

            四周有树木,家不远是井。如果连续⼏⽉不下雨,井⽔就没了,得到远处去挑。房子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涵养好,绿树成荫,井⽔一年四季都不缺,那就是风⽔好。而这种环境下出来的娃娃,性格温良,学有所成,或远⾛他乡读书,或学门手艺也吃香。虽不绝对,但比起别的人家,的确有优势。

            农村,当然是种庄稼的地方了,农民,农村,农业,叫三农,三农之事每年是国家大事,发布的第一个文件,多与三农有关。⼗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均是集体⽣产队。后来,包产到户,各⾃承包责任田。⼟地还是那些,但人的内在激情被激发出来了。生长的经济作物,价值发⽣了变化。

            许多年前,每年秋收,集体挑公粮,把上好的粮⾕交到国库,光脚板的农民,任劳任怨的农民,负重􏰁的农民。他们沿着⼭间土路,挑着背着扛着粮食走向场镇粮库。我也曾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我的身板没有劲,只能背个⼏⼗斤,不象⻓辈,一百多⽄扛起,挑起,扁担吱吱吜吜响。由于路不好,他们总是弯蹆扭腰,生怕把粮⾕洒了,其身姿,让⼈揪心。

            如今,交通发达,农民们也不⽤交公粮了,房子也变成了砖结构,少有⼈来去的⼩路,渐渐被植物占领。

            现在,⼿机,网络进了乡村,⼭上⽼⼈们一到过年便打电话问⼉女们:⾛到哪儿了,腊⾁都炖好了的,慢慢走,莫着急。

            在上⼭区,当年没有通讯⼯具,干什么都是过成喊。比如,山⾥边的某某⼈家牛病了,他就在⼭上对另外一个山上的人喊:王表叔,麻烦你喊⼀声刘先生来我屋里给牛打一针呐。

            更多的时候,会是⼀个妈妈做好了饭,她会在山坡上喊:娃儿呐,吃饭了。山⾥回应着这个妈妈的喊声,直到完全消失,她才会喊第二声,等待娃娃们回来了,她才停⽌止这个喊。

    仿佛是记忆

            连同那些岁月,那些故事,乡里人背着背篼把⼀切背进城了。留下的只是山村的风景和那些岁月。

            时间,公平吗?真不好说。就象那些经历⻛风⾬雨的植物,在同⼀山上,一⾯坡地,某棵树它生长的地方土壤深厚,它就往上窜得高。⽽那些⻓在⽯头缝里的呢,它的根必须拼了老命往有土的地⽅伸去,⻓高,也要在林间扬起头。⽽悬崖绝壁上的呢?它为了生存,多是要先往下长,然后再把头往上伸,扭曲了枝干,却照样年年岁岁花开花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pz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