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六一儿童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再熟悉不过的口号,那是整个少年时代的回音。又是一年儿童节,这几天早上上班的路上总能看到不同学校的小学生穿着花花绿绿的校服或者表演服蹦蹦跳跳地嬉戏和奔跑,校服很新,红领巾很艳,球鞋很白,就像是一种标配。这一天他们就是主角儿,别人只有羡慕的份儿,小脸上洋溢的全是兴奋和自豪。尤其是鼓号队和那些被指定有表演还化了妆的更是一脸的神气,虽然最外面穿着校服,可总有演出服装的衣领和袖口露出来一角,校服再新也掩不住他们的童真,校服再大也遮不了他们的开心。
童年的记忆里,每逢六一,总是最累最开心的。因为初中以前每年六一都会被选派去参加各种节目表演,而六一也是一年一度的总结表彰时,既有节目演出又有三好学生和优秀表彰,我总能“雨露均沾”。累是因为每年六一前期的课间、中午以及放学后总被抽调去进行节目排练,写作业的时间少了,休息的时间也少了,有时还要在大太阳下方阵演练,简直苦不堪言。那会儿除了六一前期在本学校有文艺汇演之外,六一当天县城上所有小学都要在街区主干道交通管制后集体游街表演。每个学校的校服都不一样,红的,黄的,绿的,蓝的。可走在同一个队伍里穿着一模一样的校服和鞋子,身高又差不多的情况下就很难一眼认出来了。路前面有其他学校的方队,路两边是人山人海的家长,路中间儿是穿着校服昂首挺胸的我们,雄赳赳,气昂昂。走在队伍里,除了老师和口哨的指令外一律充耳不闻,两眼直视前方,左右看齐排面,自认为在那么“严肃庄严”的时候家长就是把我们的名字叫破天也没用,绝不回头也不东张西望,主要怕被老师责骂,可是心里却很开心。走在队伍里必须守纪律,但还是期待着自己的家长能在人群中出现,小眼神儿偶尔也会瞄一下周围,试图从人群中找到熟悉的面孔和微笑。游街结束解散后兴冲冲地去找家长各种炫耀,还要确认到底有没有来看表演,有没有在队伍里认出自己。原来开心那么简单,那会儿的我们认真地有模有样,那会儿的我们童真地无忧无恼。
而所有有关六一的回忆里,母亲总是我的后勤“助理”,只要有演出她就得提前准备好给我梳头,演出当天都是四五点叫我起床,有时还要给我化妆(老师太忙顾不上时会要求),至少还要为我准备三套衣服,校服、演出服和外套。有时六一天气不太好,演出服又太单薄母亲怕我着凉总是要多备一件衣服带着。记得幼儿园的时候还去过人民公园表演,我有两个节目,一个独唱和一个集体舞蹈。平时排练的好好的,独唱在前面,可是一上场就怯场了。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人,放眼望去舞台周围全是黑压压的家长,拿着话筒唱了两句就忘词儿了,然后抿着嘴,小脸儿涨得红红的,把话筒攥得紧紧的,一动不动地站着。记得老师还上台引导鼓励我,观众也好像在给我加油,可我怎么也唱不出来了。就在我快要急的哭出来的时候,母亲不知从哪个角落出现沿着舞台边走过来示意让我过去,她先给我披了一件小外套(那会儿还没有统一的校服)摸摸我的头说唱不出来没关系但别感冒了,待会儿跳舞的时候别忘了就行。我带着哭腔如释重负地点点头,后来表演好像挺顺利却记不太清了。
小学每年都有节目表演,新疆舞,扇子舞,手绢舞,竹篮舞,马鞭舞...各种动作,各种舞蹈,各种道具。尤其是老师要求的一些奇怪道具,是真的不好找,依旧是母亲帮我准备,也总能让我顺利完成表演。我头发长家里又舍不得让我剪,母亲常给我梳各种头型,同学和亲朋好友总是羡慕不已。记得跳那个新疆舞时我四年级,母亲早上四点半就把我叫起来梳小辫儿,我还闭着眼睛迷糊呢,偶尔弄疼了还吱哇乱叫。一共28个小辫儿母亲整整梳了一个小时,然后惯例给我多准备了一件衣服和小饼干,叮嘱冷的话记得校服里面加上,饿了记得垫一点儿别空着肚子,我打着瞌睡应声答应着,匆忙洗了脸就往学校跑。早上要化妆,学生又多所以要排队等,老师怕我们把妆弄花了就提前穿了演出服,要求穿在背心儿上,那个就薄薄的一层纱和一个小马甲,穿着校服还是忍不住打哆嗦。我就把母亲给我准备的开衫衣服夹在里面没一会儿身上就暖和多了,而且开衫也不怕脱的时候弄花了脸,母亲总是为我考虑地很周到。化完妆没一会就集合整队开幕式表彰去了。小学我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每班一到两个名额。六一前学校会组织我们专门去照相馆照相,单人照和合照表彰会上都要在校园里专门张贴,就是光荣榜。新校服,新领巾,新肩章,新队徽,照片儿上好不精神。表彰会上,点名就上台领奖。那天我晃着28个小辫,顶着新疆帽,化着妆,穿着校服走上台时台下一片唏嘘。因为即便有同学扎小辫儿的都没我的长,也没我的多,而且我的纯原生态。可那会儿小,反而感觉自己被笑话了,我反倒有点无所适从,噘着嘴两只手使劲在下面拧吧着校服裤边儿,这时远远地看见母亲在班级最后面站着冲我笑,心里放松了许多。后来我二舅跟我说其实那天母亲在校园里看我领奖时泪光闪闪的,看到了三好学生的光荣榜上努力的我,又看着一步步甩小辫儿上台稚嫩的我,难免感慨。而每年每一次,无论冬夏,只要我有表演,她总是在某个角落把我精准定位,默默注视站着陪完全程最后把手里的校服披在我身上,然后牵着我回家。她说到现在她看不了小孩子们表演节目,眼泪就是止不住。
上了初中,校服从一套变成了两件上衣。因为那时的校服裤子实在是难看,裤脚是松紧绳设计,就像是加宽版的秋裤外穿,几乎没有同学愿意穿。结果大家基本都是校服加牛仔裤的搭配,校裤被冷落,学校没辙就把裤子改成了衣服,不至于浪费还能让学生换着穿。初中和高中时同一所学校,校服也没有区别,还是蓝白相间。高中班里发校服时,我是班长正好去校办开会,叮嘱同学帮我留一套我的码。结果等我回去从课桌中拿出来却发现给我留的居然是180的,而讲台上仅剩的几件也都是180的。没人愿意跟我换,于是乎舍己为人,让一个瞪人被误会成卖萌的矮个儿硬是把180的校服穿了整整三年,而我的校服下摆总得卷两圈儿才看起来不那么像麻袋,心塞也无奈。高中大家的校服都挺宽松的,尤其是胆大的男生们课间操偷偷帮同学们带干脆面,带夹着霸王丝儿的大饼,揣在校服里十几个都不成问题。宽松的校服就像哆啦A梦的袋子,是饥肠辘辘的我们的救星。毕业时,除了同学录上调皮煽情的寄语,更多同学选择在校服上留言。有飞扬跋扈的签名,也有娟秀的赠言;有浮夸的动漫速写,也有别致心裁的中英结合。仿佛校服成了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的画板,集中了所有的难忘和念想。毕业后没机会再穿校服了,所以要留下最深刻,最别致的回忆在上面才算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相遇。
到了大学我只有两件带着学校LOGO的衣服至今还保存着,自顾自的把它们当做是校服吧,一件水青色短袖,一件米黄色卫衣。短袖是大一军训时穿的,算是见证了我独立异地生活的开始。卫衣是校庆周年时被选派去当翻译志愿者时发的,还得了一张荣誉证书。离开了校园后,仿佛以前那种校服的标记逐渐淡化了,而自己的身份也随之淡化了,没有人再会把校服的符号性看得那么重要了。忽然间,我却真的羡慕起那些穿着校服走在路上的孩子们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校服是塑造人的一个外显工具,有着潜移默化的隐形归属,不可或缺。校服留在成长中的亲切感和安全感是其他无法代替的。告别了学生时代的我们,翻开衣柜看到当年的校服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吧。即使有一天,廉价的布料已满是霉痕,我已看不清你的姓氏名号,我已记不清你的音容笑貌,但我们的豆蔻年华,我们的少年时光……将以青春的名义,永远留在校服上,永远留在斑驳的墨迹间。
“热烈庆祝,六一儿童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来的我们恐怕再也买不到用三年光景做成的衣服了,再也找不到比校服更像青春的衣服了,也再也穿不了大众款却唯一不怕撞衫的青涩时光了。愿青春不老,彼此珍重。
校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