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之前,辞旧迎新。孤山,是有“旧”的意向。
这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虽然不大,却拥有多达30多处文物古迹,我几乎没法用一条线路串起来。
所以,我想一个个写,上次写了范公亭,这次写四照亭。
视频版已发布。如何到四照亭?
四照亭在孤山山顶,自然是先要到孤山。
去孤山游玩,如果坐公交车,我建议先到新新饭店公交站下车,然后穿过马路走到西湖边,再到孤山。
如下图所示,是从中山公园进去,走到孤山之巅,就可以看见四照亭。
当然,也可以不从中山公园上去,看地图,条条道路通四照。
游完回去,可以走白堤,到断桥,反走也行。
四照亭
从中山公园上来,沿着山径,往孤山山顶方向走,你会遇见一座单檐四角攒尖的方形敞亭,它体量宽大,色彩明艳,气宇轩昂。
琉璃瓦、大红柱子和有着福寿康宁等寓意的木雕,以及亭子底部的女墙栏等等,都彰显示出这座亭子的不凡身世。
它有着浓重的北方园林风格,与江南本地的清秀飘逸,完全不是一个调性。这就是著名的“四照亭”。
四照亭,原本就是雍正年间,在孤山所建的清行宫一部分,被誉为“行宫八景”之一。
它位于孤山之巅,湖光山色,环绕辉映。
《老残游记》作者厉鹗也登过此亭,并写下一首七绝《早春登孤山四照亭》:“涩蹬盘回竹尾斜,东风先入梵王家。吟筇更上梅多处,四照山光四照花。”
据说,当年浙江巡抚李卫建造此亭时,以康熙皇帝曾御题“云峰四照”之意,取了“四照”之名,这应该是很聪明的阿谀行为。
李卫的官是捐来的,他并非科举出身,大字不识几个,却是一位很少见的能官,难怪他极受雍正、乾隆的喜爱。
围绕此亭的阿谀之事,历史上并非只有这一次,还有第二次。
日伪占领杭州期间,浙、杭主事,为了谄媚于汪精卫,将此亭改名为“双照亭”,只因汪精卫早年曾出版过一本诗集《双照楼诗集》。
这不禁让人感叹,若亭子有灵,又该如何感叹自己身世的变迁呢?
1956年因台风毁亭,当年以原样重建,现在的石制须弥座台基仍为清代遗物。
当我缓步走到亭子边,恍惚间,好像来到紫禁城北面的景山顶上,那里也有一个巨大琉璃瓦亭子。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江南园林,始终觉得琉璃瓦一类的建筑,太过艳俗不适合江南水乡,尤其是杭州西湖。
西湖边除四照亭之外,还有零星的类似亭子,如柳浪闻莺御码头的翠光亭,基本都是皇家遗物,形制浩大,富丽堂皇,风格突兀。
四照亭,应属孤山最重要的亭子之一,它当仁不让地坐落在孤山最高处,代表了曾经君临天下的皇权,成为体现儒家秩序建筑格局中的一员;
在四照亭东侧,纪念一代名臣范仲淹所建的“范公亭”,在体量上远远小于四照亭,与四照亭一君一臣,互为呼应。
然而,有意思的是,就在四照亭的身后,也就是是孤山的北麓,有一大片梅园,这里曾是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的隐居处,这又代表着隐者的随性和自在;
还有附近,代表西式建筑的团结亭、中山纪念亭等等。都在说明:孤山不孤,是一块多元文化融合的人文之山。
如今的孤山树木繁盛,若从西湖其他地方远望,是无法望见四照亭的。这其实是属于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它与西湖原本的风格实在相去甚远。
不过,四照亭并不难寻,只要花一点点时间和体力,登上海拔38米的孤山,就可以遇见。
只是同样的,亭子四周被树木所挡,再也无法环顾远眺,所谓东望锦带白堤,南观潋滟西湖,西赏绵延群山,北览苍翠葛岭,已成了昨日残念。
如今,历尽繁荒,而默然自伫,令人唏嘘不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