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朋友聚在一起,没聊几句就会谈到学校、谈到教育,往往怨声载道,但无可奈何。
那么当我们对教育不满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什么样的模式才符合我们的理想?
以前看过一本《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以下简称《芬兰教育》),书里依稀展现了一种我们理想型的教育模式。不过芬兰全国人口555万,所以师资的高比例配置在中国是无法复制的。
不以成绩定优劣
《芬兰教育》一书中说,学校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天赋,也不会按照成绩来判断一位学生的优秀与否,学校甚至会根据每个同学的学习进度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没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只学习进度快慢而已,学习进度慢也没有关系,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同学,学校甚至会配备更多师资力量。
在个性化教育方面,这本书里面也有不少的篇幅——比如特殊群体,会配有专门的助教,设计专门的教学方案等等。
更快、更强……然后呢?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这段话,颇有些《重来》的现实版的味道——
芬兰真是像面镜子,总能映照出“求快、求量、求先、求赢”的另一种反向思维,而且还活得那么脚踏实地,并长期地把这种哲学注入在一举一动之中。
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明明已经很快了,我们却总是追求更快,最后快到连眼睛都跟不上,我们还是在追求更高的效率。
之前写过一篇《念头与心力》,文中就指出,这种快节奏会耗费我们宝贵的心力,让我们有一种“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感觉,事实上却是“心力被掏空”,所以肉体不累,累的是心。
“更快、更高、更多、更优”的理念塑造着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中,我们陷入“现代性”所制造的漩涡里,却对此浑然不知,反而变得越发温顺,逐渐丧失思考力。(引用自书杰《哲学100问》)
教育的根本
再回到一个朴实的问题——教育的根本到底是什么?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最认同美国小说家David Foster Wallace的观点,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是——教人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从而获得幸福。
所以我们长期以来“灌输式”教育是本末倒置的——我会考试,会做题,但是上了十几年学仍然不会做人,而且对人生充满迷茫,找不到自己人生的目标。
如何回到教育的根本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学校没有办法做到的,至少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赢尽我所能去努力。
教育需要变革
这阵子一直在看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节目有时候会带大家参观日本人学校的课堂——上课时老师举着图片,结合场景解说,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另外,课堂里也会加入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也有不少表达的机会。
主持人是日本人,对日本人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数家珍,她指着学校的活动照片给随行的中国摄影师介绍学校举办的”职业体验“活动,照片上一位高中生正在为别人理发,旁边的摄影师小哥则一脸不可思议——为什么要体验理发师的工作?
主持人倒觉得再稀松平常,可能在日本这样的活动不少。
我觉得这种活动十分有趣,如果是我,在学校参加这样的活动我肯定会很兴奋,通过体验各种职业的工作,学生能接触到新事物,能提升学生的同理心,说不定还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日本学校还设有家政课,比如课上教低年级的小朋友洗衣服、晾衣服等生活技能。反观我们,爸妈从没要求过我洗自己的衣服,我也不会洗衣服。总觉得家务由爸妈一手包办是理所当然的。
其实,教育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之分,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最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的学生?无论是否从事教育业,仍然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地思考和摸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