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妈妈的前半生》完全是一次通话后的冲动。
那天和妈妈通完电话,我的思绪怎么也收不回来,想起妈妈幼年丧父,20出头跟着父亲背井离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小山村,用自己起早贪黑的辛苦劳作经营这个家,初尝为人母的甜蜜与不易,还没来得及尽孝便失去了她自己的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成人,刚刚体验到孩子们成人成才的喜悦与成就感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心中的伤口还滴着血就为给父亲治病东奔西走,看尽了白眼,受够了委屈,却始终不曾放弃,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了父亲的生命。
我们在外读书的那些年,家里依然比较困难,没有给我们买成品衣服和鞋的钱,她就白天在地里干活儿,晚上给我们缝衣服做鞋,经常前半夜后半夜,让我们哪怕穿得旧些但从没有破洞,她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着我们的自尊。
如果说吃饱穿暖是每个父母应尽的义务,妈妈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是精神方面的。
她没读书不识字,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悟出“不读书不识字就低人一等”的结论,用这个结论教育我们一定要认真读书学习。不管她多么辛苦,日子多么艰难,从没有拖过我们读书的后腿。
她不会讲什么人生道理,只用自己的方式在生活中践行着她的人生信条。
从我能记事起,每年过年前,她总是很忙,除了给我们家做一些吃食,还去邻居家帮忙,除了给我们姊妹缝衣服做鞋,还给邻居家孩子做。长大一些我就好奇她怎么不嫌麻烦,她总说人家不会了才找上门了,总不能打发她走吧。
农忙时节,她能关注到邻居家在地里干活回来得晚,烟囱里没冒烟,就把自己蒸好的馍给端过去;只要自己在家,而邻居年轻夫妇同时要去地里干活时,她会主动把人家的孩子接过来给照顾一天;家里种的菜、树上结得果她总是东家送西家送;邻居女人的头发长了,只要找到她,她也不推辞担任免费理发师......
我成年后读了一些书,再回忆起妈妈做的这些小事,就明白了为什么她能和邻居们和谐相处,家里老有人来串门子,而且也经常有人给我们家送吃的东西。其实道理很简单——“礼尚往来”、“给比拿好”、“财散人聚”。即使妈妈后半生遭遇那么大的灾难,也没有变成祥林嫂那样见人就述说自己不幸的人,她独自舔伤,别人找来帮忙时依然尽力而为。
写完后我开始想:我是要写给谁看呢?
主要是给自己和姊妹们看,永远不要忘记妈妈前半生的艰辛,好好爱她。
也想给孩子们看看,通过奶奶坎坷的一生理解人生不易,即使命运不公,依然要与人为善,更要善待自己。
相比真正幸福的人,我们很不幸,相比更不幸的人,我们很幸运。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多想想自己有什么,少想想自己没什么,遇到的那些不可控事件可能都是命中注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