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时分忆“红火”

作者: 布衣向儒 | 来源:发表于2023-02-04 23:52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掌灯时分,窗外月圆高挂,撒下满目清辉。

才记得拖着病体挣扎过大年,转眼就是月圆时,耳听得窗外传来阵阵的爆竹声,标志着又送走一个年。

大疫过后的一切都在渐渐复苏,国人的生活节奏也在慢慢恢复常态。但正月十五的今天,身居闹市,除了此起彼伏的爆竹声,没有听到其它的动静。不只是今年的正月十五,传统的闹红火,我都不记得有多遥远了。记忆中的这一天,官方要组织一年一度的社火表演,广场披红挂彩,搭建彩船,悬挂花灯,白天敲锣打鼓,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夜里竞猜灯谜,放焰火,好不热闹。习惯于每年元宵节观赏完大型焰火晚会,心满意足的人群四散回家,这才算真正过完了年。

耳畔仿佛传来老艺术家郭兰英满怀深情演唱的民歌《绣金匾》,把思绪带到遥远的八十年代。那时生活的小县城,大街上每隔几十米便有一个有线广播喇叭,每天上下学的路上总能听到来自县广播站播放的节目。那时的节目很少,只要有一首歌传唱,广播里几乎每天都在播放。强制性灌入耳中,不会唱也会哼。而这首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民歌《绣金匾》,在当时更是唱响大半个中国,妇孺老少耳熟能详,张口就来。

其实早在七十年代,传统的正月十五闹红火就经久不衰,家乡人俗称“看热闹”。刚过完年,正月十五还是农闲季节,每年县里都要组织社火表演。每年的这一天,以各局行、各乡镇为单位的社火表演团体,从四面八方齐聚县城参加游行活动。村村户户,扶老携幼赶赴县城看热闹,县城里更是万人空巷,人人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庆,纷纷涌向街头占据有利地形观看表演。

家乡的社火节目内容丰富,尤以当地颇具古风的威风锣鼓最受欢迎。彼时几乎每个大队(现在的村委会)都拥有自己的锣鼓队,心急的年轻人在初二就扯起了大旗,欢快而铿锵有力的鼓声,敲锣声,铙钹声振奋人心,给寂静的山村带来节日的欢乐。那是各村的锣鼓队为参加元宵节县城的社火表演做准备。时隔一年有些手生,需要提前热身,温习鼓谱,编排节目,强化默契度。

到了十五这天,鼓手们披红挂彩,身着战袍,意气风发,跃跃欲试,要在县城的大街一展身手。每个参加单位代表队的旗手领先,高举的横幅上是代表队的名称,紧随其后是几面掠掠的红旗。

“哐哐哐” 震耳欲聋的土炮开路后,锣鼓队进场表演。早期的锣鼓队规模都不是很大,十多名擂锣手分两列进场,左手端锣,右手持槌,槌头镶嵌着红缨,随着高扬的鼓槌上下翻飞,一甩一甩,煞是威风。擂锣小分队的后面紧跟的就是鼓手,这是锣鼓队的核心阵容和灵魂,一支出色锣鼓队全仗鼓手们的精湛表演。为了盖过前后锣鼓队的风头,鼓手们使足吃奶的劲头,把鼓擂得山响。偶尔就有劲头大的不小心把鼓擂破,被人戏称二百五。可从大人们善意的笑声中能听得出,这二百五是对鼓手的最高奖赏。毕竟鼓手们自己背着大鼓自己敲,挥动鼓槌的幅度受限,能把牛皮鼓敲破,没有把子力气也是难以做到的。

鼓声雷动当然不是最高境界,还要看鼓手们的花式表演。鼓槌扬起的间隙顺带着手腕的旋转,带有红缨的鼓槌头便绾出朵朵红花,时而单槌绾花,时而双槌并列绾花,鼓手们的头顶花团锦簇,给人就是视觉上的享受。进入状态的鼓手们撑着墨镜仰望天空,摇头晃脑,洋洋自得,酷酷的表情常常是电视台镜头追逐的目标。一个个彪形大汉,虎背熊腰,闪展腾挪,时而对峙,时而疏离,融入的舞蹈表演展现了力量与美高度统一,挣足了观众的眼球,赢得了阵阵喝彩。

铙钹手们也各显其能,拍击的间隙把一只铙钹垂直抛向高空,然后又从容稳稳接住,铜质的铙钹也是有些分量的,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敢玩这一招,耍不好不仅仅是栽面,还可能自伤。

被誉为华夏第一鼓的“风搅雪”鼓点犹如万马齐喑,气势如虹。密集的鼓点随着锤头的红缨纷飞,又如疾风搅动着漫天的雪花让人眼花缭乱。优美的鼓点落入人心不由随之精神振奋,欲罢不能……我不禁佩服古人的智慧,“风搅雪”,这鼓谱的名字起得尤为形象而霸气。

鼓掌喝彩声是对他们的最好回报。每逢此时,深受鼓舞的鼓手们更是铆足了劲,使出浑身解数回馈热情的观众。一场精彩的表演结束,准备继续游行,优秀的锣鼓队常常会被热情的观众拦截,没看过瘾,要求再敲一场。

家乡的威风锣鼓越敲越精彩,声名远播;规模也越来越大,到了八、九十年代,一支优秀的锣鼓队发展到一两百人的阵容已是稀松平常。队员的战袍越来越威风,融入的舞蹈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幸逢改革开放的盛世,国富民强,家乡人也过上了好日子。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带来的安逸,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表现出殷切的希望与火热的激情。家乡威风锣鼓的壮大,元宵节闹红火的盛况空前皆是明证。

有一年的元宵节,家乡代表最高水准的一支威风锣鼓队被邀请到市里参加文艺汇演。一开场就被热情的市民围了个水泄不通。第一次看到如此精彩的锣鼓表演,看了一场又一场仍不过瘾,鼓手们累得几近虚脱,只好吃上去痛片提神,继续满足观众的要求。

1991年,由市政府组织集训几个月后,家乡的威风锣鼓敲进了亚运会开幕式直播现场。通过银屏,让全世界第一次领略了威风锣鼓的魅力。

除了威风锣鼓,家乡的社火表演还有高跷、抬高、狮子龙灯、二鬼扳跤、八音会等优秀传统节目纷呈。在那个文化娱乐尚不丰富的年代,正月十五闹红火,为家乡人民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充实,也给我幼小的心灵埋下永恒的记忆。

1976年,父亲因工作劳累患上急性黄疸肝炎,不得不办理病休住院治疗。随着病情加重,被迫转院至省城传染病医院。一个月后,病情就明显有所好转。那年适逢唐山大地震,为了灾区受伤群众及时得到治疗,上面要求华北地区所有医院腾出病房,中、轻病号必须提前出院,父亲回到家乡继续接受治疗静养。次年的正月十五,县里再次组织社火表演,而且增加了灯火晚会。官方号召县城居民积极参与,自制花灯,贴上灯谜,以增添节日的色彩。彼时我还上小学,校方给学生们也布置了这一特殊的作业。

没有接受过手工制作培训,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哪里会做什么花灯?此时在家养病的父亲就成了我的手工指导老师。父亲让我买了两张红色的彩纸,又从废弃的竹帘中抽出几根竹条制做灯架。一番裁剪之后,用线绳捆绑,一个五角星形状的灯笼骨架搭成。再把裁好的彩纸用浆糊贴到骨架上,上面留口,以便随时点燃蜡烛头兼做出烟孔,用线绳把灯笼绑到挑灯木棍的一头,一个五角星形状的花灯就做成了。父亲帮我写了一个灯谜贴到花灯一侧,点燃蜡烛的一刻,红色的五角星花灯就呈现在眼前,散发出柔和而喜庆的色彩。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从那一刻起,双眼就被它牢牢吸引,难以自拔。

此后就是心痒难耐,抓耳挠腮,只待天黑就能跟哥哥们一起去参加灯会。

山区十五的夜晚依然十分寒冷,却阻挡不住居民的热情。三五成群挑着各色各样的花灯向广场附近的街道蜂拥。工作人员早已在街道两侧拉起了铁丝,参与者把自己的花灯自觉挂上去,然后就去欣赏别人的作品,雀跃地挨个猜灯谜。到了高峰时段,灯会现场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但秩序井然。大家呼朋引伴扶老携幼,无不仰头赏灯面露喜色。

这是我平生参与的唯一一次灯火晚会,至今记忆犹新,印象深刻。那时除了大街上,小巷道还没有路灯,居民夜晚要么摸黑走路,要么用电筒。回家时挑着自制的灯笼照明,那是一种别样的情愫,脚下的夜路在灯笼的映照下是如此的清晰。

那个花灯在家里保留了很久,只是在后来的几次搬家中不慎丢失,然而,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相关文章

  • 月圆时分忆“红火”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掌灯时分,窗外月圆高挂,撒下满目清辉。 才记得拖着病体挣扎过大年,转眼就是月...

  • 评《月圆时分忆“红火”》

    【文章】月圆时分忆“红火”[https://www.jianshu.com/p/ed0a1e05db95] 【作者...

  • 月圆时分

    按下那盏灯,任月华流光轻扯窗纱,泻一地柔画取消一种关注,偷瞅愿,枝头开花 在不断尝试里潜浮浓夜沉寂双目或躺,或睡黑...

  • 月圆时分

    不知不觉 已是中秋佳节 此刻 有人在吃着甜点,喝着小茶 聊着生活 有人此刻正欣赏 同一轮明月 自古诗人眼中的月 便...

  • 月圆时分

    月圆时分 独居武汉为异客, 月圆时分备思亲, 故乡亲友翘首望, 等候回乡异客人。

  • 月圆时分

    此词原创,请勿私自转载使用,想作为商业用途,请联系本人,谢谢。 作词人:七言 人不在 心落空 长相思 情非已 夜深...

  • 月圆时分又销魂

    七律·月圆时分又销魂(新韵) 青山明月云遮面, 芳草佳人绿作裙。 万语千言情未尽, 别时唯有泪留君。 夜长尚有星为...

  • 如梦令

    今宵月圆佳节,浓思不消忧愁。 试问广寒仙,只道明月依旧。 忆否,忆否? 应是月圆人缺。

  • 人月圆·夏景

    人月圆·夏景 柳忆文...

  • 月圆时分心难圆

    “妈妈,今天我吃好多好多的月饼。”儿子在电话的那边看着镜头很认真地说着。 还没等我开口,他又接着说:“奶奶说,中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月圆时分忆“红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da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