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我曾经读过博的原因,还是我天生就喜欢研究。不管我的身份如何,不管我从事的职业如何,不管我接触的行业如何,我总喜欢去发表一些政策和学术评论,总想着当一名学者。这是困惑我的又一件事情。
比如,我现在在旅游类出版社上班,是一名编辑,自然而然会和旅游界的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接触,也会看到行业的一些政策和研究。却总是想掺和一下,表达一下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到头来,却是扮了个小丑,让人当作笑话。虽然当了一年多的旅游专业编辑,看了一些旅游类的图书。但其实对于旅游,我还是一个不入门的小白。对于旅游业界的很多事情,仍然是说不清道不明。就在这种状态下,还特别喜欢摆弄文墨,指手画脚。一开始,我还觉得自己挺牛,后来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真的是在班门弄斧啊。读的少,研得浅,思不深,说出的话又没有逻辑,更多时候不能自圆其说,真的是瞎折腾。
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读书,做事情,总有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往往是带有批判性质的,有点刺头的感觉。其实学会批判,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只会批判给出不更好的解决办法,就有点没意义了。就比如,我总觉得大家一直在旅游圈里提倡的优质旅游、全域旅游、天人合一等术语和词汇纯粹就是一类口号,完全没有人能够真正弄懂或者解释清楚这类术语所代表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但是,如果让我来解释说明的话,我一样是不清楚的。或许问题就是出现在这里,一大堆术语,并且是官方认可的,还以这些术语作为行业发展的引领,并没有一个人详细明确地告知,这些术语所代表的真正含义,或者说给出了定义,但这样的定义,就如同共产主义一样,是个不可细致描述的、描述不清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些不清不楚,越发激起了我参与其中的兴趣,板上钉钉的事情我还真不爱参与,但这类事情总想凑一下热闹。
凑热门也罢,参与研究也好,其实说明我是关心行业发展,关心国家前途的,可是可惜的是,我的这份热情并没有真心用在自己的工作中,对于自己的工作,我反而一直有一种想逃避的思想。或许是觉得自己的工作太没有挑战性,没有研究的价值了罢。但是,如果没有做出一定的成绩,没有写出一定的文章来,就这样评价是不能够令人信服的。前两天,中信出版社的名编辑卢俊从原单位离职了,他就属于具备行业名望,能够令人信服的人,即使是离开了原单位,一样会能够加入到一个更有前景的单位重新开始,而我却并不能够。所以,从实际意义上来讲,任何时候想当一名学者,或者进行研究,也必需要从自己所在的工作开始,除非及早的跳槽,毕竟年轻人的时候,大家还不太看重你过往的成绩,而35岁的我,人家一定会以曾经的成绩来评价我的。
那么,做一名学者好还是不好呢?我想还是好的,对于工作有所钻研,对于行业能够进一步认识,这是正确的事情,毕竟当你与众多的研究大家们联系接触的时候,人家也不希望你是一个啥都不知道的门外汉,也希望在某些问题上能够有一些共鸣。但是,做为一名编辑,还真不能是一个真正的学者,如果对于行业的认识过于深刻了,在与作者的沟通交流中产生意见偏差了,反而会形成一种沟通障碍,搞不好还会产生意见冲突,这样就不好了,毕竟搞行业研究,我既不认真,也不专业。
怎么当一好的学者呢?我想第一步,还是要从编辑开始,也就是要从编辑选题策划、图书出版、图书编校、图书营销发行,这方面进行一下深入研究开始。好好学习,好好研究,整出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出来,先把出版工作搞好再说。这样,我就需要定一下小目标:一是争取在2018年最后的四个月中,写出三篇编辑领域的论文出来,争取在明年6月份之前发表。二是争取在最后的四个月中研究制定一套自己与人交流的套话和技巧,明确下来多加练习,不能够像现在这样还冷冰冰的。三是争取在最的的四个月中研究出自己能够发挥能力和抓到机会的领域,并能明年前半年之前能够让它开花结果,实现经济利益,做好选题策划。
有以上的目标和计划,有了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对象,聚焦起来,我想我会是一名好的研究人员,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