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连载小说古代文化今日看点
吕不韦的风雨人生009|潜水六载

吕不韦的风雨人生009|潜水六载

作者: 一道 | 来源:发表于2016-08-15 09:59 被阅读542次

    第一章 阳翟大贾  第二章 邯郸相遇

    第三章 再访异人  第四章 华阳夫人

    第五章 西入咸阳  第六章 邯郸逍遥

    第七章 嬴政生父  第八章 命悬一线

    从昭王五十年(前257)异人、吕不韦回到咸阳,至昭王五十六年(前251),这六年的时间里,异人和吕不韦仿佛披上了隐身衣,成了无形人。用时下的话说,两人长期潜水,屏声敛气。司马迁在《吕不韦列传》里,甚至直接从昭王五十年过渡到五十六年。然而作为本文的两位主人公,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探索在这段不长不短的时间里,异人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秦国又有哪些作为?

    可以确定的是,当异人和吕不韦从生死一线的邯郸城中逃出,被送回咸阳的那一刻,他们的生命以此为界,截然一分为二。对异人来说,前一段是时时被死亡乌云笼罩的生命,是浓得化不去的漆黑。黑暗中是他那颗在恐惧中战栗,在无奈中憔悴的小心脏。而后一段,当时他可能看不确切,但吕不韦绝对是心如明镜:那是流光溢彩,夺人心魄,两人梦寐已久如钻石般绚丽的光明和温暖,是像花儿一样的幸福。

    毫无疑问,异人作为宗室子弟,大难不死重回咸阳之后,必然要先去拜见他的亲人:第一是爷爷秦昭王,第二是父亲安国君和养母华阳夫人,第三是生母夏姬。按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如果拜见秦昭王是出于礼仪需要,拜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是出于政治需要,那么拜见夏姬则当是感情需要。

    在拜见父亲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时,异人再次采纳太傅吕不韦的建议,特地穿了一身华衣楚服讨华阳夫人欢心。果然,这马屁拍的恰到好处,华阳夫人见了异人大为高兴。史称:华阳夫人壮其貌,高其智。华阳夫人对异人说:“你也知道,我是楚人,现在既然过继你做儿子,那以后就叫你子楚吧。”从此,异人在本名之外又多了一个称谓:子楚。

    异人长期在邯郸做质子,久未归国,即便之前在咸阳时,因为母亲不受宠爱,估计也得不到多少父亲的关怀。但现在异人咸鱼翻身,市值倍增,成了安国君的继承人和华阳夫人的养子。无论是出于父子情深也好,或者是纯粹的做做姿态也罢,安国君都没有理由再对异人做冷冻式处理。

    这次见面,安国君应该同样无比热心,对异人嘘寒问暖,比如问问异人在邯郸的生活怎样呀,是不是受了很多苦呀,值得注意的是,安国君还特意问了问异人的读书情况。《战国策》记载:王使子诵,就是让异人背诵一段自认为拿手的文章。结果安国君不问还好,一问很糟糕:异人居然不会背!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用时犹不足,何况异人还是个腹宇空空唯有酒肉的主儿。

    要知道为了这次重要见面,异人私下不知和吕不韦排练了多少回,用尽心思就是想在父亲和华阳夫人那里留下一个绝佳印象。现在倒好,居然遇到了这么一个奇葩的爹问了这么一个尴尬的问题!怎么办?

    之前我们曾不止一次地提及异人不是傻子,而是相当聪慧的少年,现在正是这种聪慧再次让他化险为夷。短暂的焦虑逼出了异人的灵感,他回答说:“(子)少捐弃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

    异人这回答水平怎样呢?一句话,不仅妙,简直是绝妙!

    异人知道自己不会背书,这是事实,无论如何也否认不了。既然无法掩盖,索性坦率承认,这是异人必要的战略撤退。但撤退是为了更好的反攻:“我为什么不会背书呢?”是因为我年纪轻轻就被抛弃在外,没有师傅教导,所以才不会背书。

    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言外之意是,如果现在不会背书是一种错误,那么造成这种错误的不是我,我是无辜的。异人的回答重点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转移话题,由会不会背书这个问题跳跃到为什么不会背书这个问题,进而由此出发对安国君进行批斥:你这个父亲从来就不是合格的父亲,根本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正因为你不爱我母亲,我才流落邯郸,历经生死,受尽嘲笑和磨难!你现在还好意思让我背他妈的什么书?

    异人的绵里藏针的质问,效果立竿见影,听得安国君如土萎地,汗滴如注。我想安国君此刻必定对异人充满了愧疚,解释都来不及,还管什么会不会背书呢?这些过程仅仅是个人臆测,因为书中的记载只有三个字:王罢之。一场小风波,未发而止。

    这六年之所以被称为异人和吕不韦的潜水期,不是因为他们的生命里缺失了这六年,而是没有在史书上留下记载。所以后来的学者在研究吕不韦的时候,这六年基本都是采用司马迁笔法,一带而过。不是不想写,而是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如果顺着刚才的推测接着演绎,如果安国君对异人感到了亏欠,那接下来应该就只剩如何弥补的问题。既然以前在邯郸没有条件好好读书,那现在回到了咸阳,为父就找个好师傅悉心教导你。既然你以前远离祖国,远离你的母亲,那现在就好好跟着你的母亲安心生活。所以,在这六年,想必异人应该在安国君的督促下潜心读书,吕不韦依然作为太子的师傅陪伴。

    如果说异人读书不读书,住在哪里,对历史的影响微不足道,那么这六年中发生在异人身上的另一件事,则显得举足轻重了,因为异人又娶了个妾。

    异人的正夫人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好歹知道籍贯,有个赵姬可以称呼,可异人的这位妾室,却完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连一些最基本的信息都没有留下。这个女人虽然在历史中不值一提,然而她的儿子却不是无名之辈,这就是秦始皇的异母弟长安君成嶠(jiao),她的孙子更是大名鼎鼎,就是那位做了46天秦王,不久投降刘邦的“秦三世”子婴。

    前文说过,在邯郸之战即将结束之时,吕不韦和异人仓皇出逃,而异人的妻子赵姬三岁的儿子嬴政因事情紧急,滞留邯郸,生死未卜。坦白的说,异人能够回到咸阳,当然是皆大欢喜,然而在众多的欢喜人中,最欢喜的一个无疑是他的母亲夏姬。

    夏姬在史书上留下的信息不多,其中一条,就是失宠于夫,夫妻感情淡薄如水。如果我们站在夏姬的角度试想一下,对于这样一个倍受冷落的女人,政治上基本也插不上话,她的全部心思必然放在自己的儿子异人身上。所以,当初异人被安排到赵国充当人质的那些年里,夏姬绝对是肝肠寸断,终日以泪洗面。如今,异人虽然吃了不少苦,毕竟活着回来了,夏姬怎么可能不高兴呢?

    异人做人质时,年方17,如今回来,已经25,母子八年未曾相见,贴心话当然不少。异人这八年的情况,夏夫人想必一丝也不愿落下,儿媳赵姬和孙子嬴政的情况更是重点盘问。在秦赵两国关系恶化,赵姬和嬴政生死不明的情况下,夏姬唯一的大事,就是赶紧给异人再娶个老婆,以备不测。无数的历史惨剧一遍又一遍地诉说一个道理:一个未来的君王在做储君时是危险的,而一个储君没有血脉更是危险中的危险,必须一级戒备。

    但我们不要忘记,异人此时的身份有多重,他是夏姬的儿子不假,但同时也是安国君的继承人。结婚这种大事,夏姬可以建议,但决策权实际上握在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手中。这中间当有一番博弈角逐,具体为何,现在已经无法弄清,但最后双方都做了妥协:可以给异人再娶位老婆,但在没得到赵姬确切死亡消息之前,暂不立为夫人。于是,异人在回到咸阳不久,身边又多出一位女人,鉴于不知此人名字,我们可笼统地称之为二夫人。

    这位二夫人既然是夏姬提议,按理当是夏姬的娘家人。我们知道,此时为战国末期,虽然天下礼乐体系早已崩坏凋零千疮百孔,但在不同场合和阶层,周礼损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按地域来说,齐鲁两国作为儒家发源地,向来坚守文化传统,礼仪相对保存完好。按阶层来说,周礼在王室宫廷要比民间面目工整。在此插入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这样一个事实,虽然夏姬本人地位不如华阳夫人显赫,但能够嫁到秦国王室,家庭背景也非同一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寒碜潦倒。

    翻开史书,以战国为界往前推,只要能够在史书上留下踪迹的女人,哪有寒门之后?李开元教授在《秦始皇的秘密》一书中,以“夏”字为根据,从地理称谓学的角度推测出夏夫人是韩国王室之女。对此我虽然不能苟同,但夏夫人和这位二夫人同出于某国王室之家应该还是合情合理的。

    公元前256年,即秦昭王51年,是个多事之秋。在大的方面,先是秦国将军摎攻打韩国,取阳城(今河南登封)、负黍(登封西南),斩首四万。接着一鼓作气进攻赵国,掠地二十余县,俘虏九万。随后,赵将乐乘、庆舍击败了秦将王龁的军队。就在在秦赵激烈对战之际,韩、魏、楚加入战团,秦国避其锋芒不利而退。

    此时,由于秦已攻取韩国阳城、负黍,局促洛阳一地的西周王室惊恐不已,趁机背秦而与诸侯约从,一时,天下锐师同出伊阙,截断了秦国的阳城之路。

    闻此消息,昭王大怒,促使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君(西周武公)奔秦,顿首谢罪,尽献其邑三十六,人口三万。昭王受献,像打发老鼠似的,遣回了西周君。

    从小的方面,这年死了两个人,一是奔秦谢罪的西周武公,回去之后就受惊嗝屁了;另一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赧王,不知是因为愤怒,还是年纪老迈(周赧王此时已在为59年),一命呜呼。以周赧王的驾崩为标志,至此传承800年的西周真正灭亡;同时这年也生下三个婴儿,这三人在随后的日子里也奉献了自己精彩的剧目,一个是秦始皇的弟弟成娇,一个是中丞相赵高,另一个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此时,异人、吕不韦以及这位新生的婴儿成娇在咸阳,赵姬和儿子嬴政流落邯郸,刘邦的妈妈在野外和神龙交合,一时风云际会,鱼龙杂陈。

    在秦昭王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利好消息接连不断。先是昭王五十二年(BC255),象征着天下一统的九鼎被运到咸阳。接着五十三年(BC254),天下来宾。五十四年(BC253),昭王郊见上帝于雍。然而接连不断的好消息,可以宽慰秦昭王年老的心,却无法延缓的年老的身体,到了昭王五十六年,秦昭王终于走完了自己漫长而又壮烈的一生,享年76岁。

    回味秦国历史,自从孝公元年秦国开始崛起,昭王五十六年为止,秦国祖孙三代励精图治,历经百年而无一庸主,这不能不说是上天的格外垂青。常言道,自助者,天助之,信矣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吕不韦的风雨人生009|潜水六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nku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