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他认为只有人类的存在(existence)先于本质(essence),因而可以不断的转换自己的身份,从之前被赋予的本质中逃脱(exit-),所以人类是自由的。如果放弃这一特权,把自己禁锢在某一特定身份中,也就把自己变成了存有(being),就像包包只用来盛放东西一样。
从这个角度讲,“天职的意义在于寻找它的过程,当找到天职时,就可能是个自由的 “existence”。但在找到天职之后,却将自己囚禁于“我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而生”的本质当中,就沦为不自由的“being”了。”
怪不得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开篇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不过自由越大,意味着责任越大。
凡世上事,无非是自己作出选择(或主动,或被动),结果自负而已。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
黄珍奎
19个笔记
15 找到天职就能得到幸福吗 ——萨特的“脱存”
>> 勉强自己做着讨厌的事情,与不喜欢的人相处,这些不断地在消耗我的灵魂和肉体。
>> 我发现找到自己“天职”的人看起来最幸福。
>> 萨特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 “存在”却不被局限于本质当中。就如同没有人是为了用来装东西或书写而生,意即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为了实现特定本质而生的。所以严格来说,“existence”应该要翻译为“脱存”而非“存在”才正确。人类总是不断地想要从自己被赋予的本质中脱逃(exit-)。每当身份出现转换时——从小学生变成大学生,从军人变成上班族,我们就会从先前被赋予的本质中逃脱而出。人类就是如此不断地想要从本质中逃出,自由地“脱存”。
>> 有些人即使知道目前的职场正在渐渐吞噬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却仍把那里当成自己无法摆脱的命运般接受。他们等于认同自己是个不自由的“存有”,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无法摆脱当前的本质(上班族)而得到自由。
>> 人类就是可以从被赋予的本质中出走来的自由的“脱存”
>> 现在终于明白为何他会说人类是可以自由脱离本质的“脱存”,因为人类随时都可以将现在的本质塑造成另一个新的本质。
>> 人类不是被局限于本质当中的存有,而是可以自由创造出全新本质的存在。
>> 萨特主张人类与其他事物不同,是可以反省与省察自己的“自为存在”,所以才能称为“脱存”。
>> 萨特曾说我们可以随自己的意志,决定要让未来的“我”成为不同于以往或现在的“我”。当人类以自我意志来构成自为生活时,就可称为“脱存”。
>> 萨特之所以会认为“人类是‘能自由决定未来可能的生活的存在”,是因为人类与其他事物(存有)不同,人类能回首过去,反省和省察自己。我终于知道,为何有那么多人受困于当下被赋予的本质(粗工、银行员、服务生)中,因为他们无法“自为”。
>> 只有不是自为的存在才会受困于被赋予的本质之中,并在其中流连徘徊。懂得回顾和省察人生的脱存,早已抵达天职的大门。
>> 天职会带来什么样的幸福?可以离开那个消耗肉体和精神的职场吗?可以找到每天都能开心的工作吗?这些都只是表象。天职的幸福,在本质上是来自消除自己的自由。天职是上天赐予的工作,因此不能拒绝,也不能闪避,找到天职的人常会说自己是为了某些事(演戏、歌唱、写作)而生的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不用再历经职业上的混乱或不安,但就在同时,他们也将自己囚禁于特定的本质当中。
>> 想要寻找天职和想要留在天职的理由相同。他们无法承受被赋予的自由,所以想要逃离它。前者说:“只要找到天职,就不必感到不安了。”后者说:“现在只要继续从事这份天职,就不会再不安。”因此逃离了自由。自由和不安就像是一体的两面:因为自由,所以不安;因为不安,所以自由。
>> 根据萨特所言,人类的自由虽然是绝对的,但同时会因此感到不安,所以人们才会回避自由或选择扮演道德、社会、宗教替我们选定的角色。
>> 天职的意义在于寻找它的过程,当找到天职时,就可能是个自由的“脱存”。但在找到天职之后,却将自己囚禁于“我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情而生”的本质当中,就沦为不自由的“存有”了。
>> 无论是多么渴求的工作,都不该变成我们的本质。我们必须再次自由地踏上寻找下一份天职的旅途。
>> 萨特说:“人类存在着和人类是自由的,其实是同一件事。”
>> 人类虽然是无缘无故就被丢到世上,只能过着没有任何目的的生活,但正因为如此,反而可以成为自由发展出各自存在意义的创造性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