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经第一句话。这个人之初更应该说是人性本源,善,等同于上善若水的善。善良可作为两个词解读,善和良,善是善,良是良,善良只是一方面,但是善不等于良。也有可能善恶。
何为善,不同 “善”和“恶”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的标准和定义会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而变化。
1. “善”与“恶”的判断标准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会不同。比如在某些文化中,吃牛肉被视为“恶”,而在其他文化中却很正常。
2. “善”与“恶”的判断也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比如以前的某些行为被视为“恶”,但现在的社会已经可以理解和接受。
3. “善”与“恶”的判断也依赖于个人的价值观。对某人来说“善”的行为,对另一人可能就是“恶”。所以很难给出绝对的定义。
4. 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善”与“恶”的判断也可能不同。需要考虑行为的动机和后果等综合因素。
5. “善”与“恶”的定义还依赖于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和道德观。如果与社会主流观念相左,个人的判断就可能被视为“恶”。
所以,总的来说,“善”与“恶”的定义并不绝对,这也是它们之所以相对的原因所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而非一概而论。
慈善之心
现有时代,人都涌动着一种柔柔的,暖暖的情愫,总想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他一缕如阳光般的温暖,这种情愫就是善良。世界上有一种高贵叫善良。很多人因为行善得到他人欣赏感恩,也有人学而习之。但是也有人行善而得不到尊重甚至伤害。 所以很多人有些不敢,有些冷漠。
诺贝尔和平文学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的几句经典:即使你是诚实和率真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真;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慈善。
我们帮助别人,源于一颗慈善的心。只为了让遇到困难或濒临危险的人看到人间的温暖和生存的希望,而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感激,或者获取名利。即使我们遭遇了欺骗,也还是要一如既往的善良下去。曾经看到这样几句话:看见人家的墙要倒了,如果不能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看见别人喝粥,你在吃肉,如果不想让,那么不吧嗒嘴也是一种善良;看见人家落泪,如果不想安慰,那么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善良很简单,也很宽泛。
乐于助人、博施济众是善良,宽容大度,和善友爱也是善良。不落井下石、不恶意中伤、不造谣生事,都是人性中的善良。
我们总是慨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可假若每一人都做善良的人,做最美的个体,这个世界就是美丽的、温暖的。
《弟子规》《三字经》等古典教材,本意是要向孩子灌输“忠孝廉耻礼仪”等儒家传统美德和基本伦理。这些在古代社会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 选择大爱大善的内容和理念,不作恶作为基本,在新时代赋予新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