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电影《芳华》
《芳华》故事时代的生活,原本要比现代社会的生活更加简单、纯朴。所以,电影故事所体现出的“善”与“恶”,才更加的触动我们。“孰善孰恶,大是大非”,似乎永远是艺术作品的经典主题。而这些一遍一遍反复刻蚀我们灵魂的“善恶”的印记,早就潜移默化地根植在我们心中。
我想起小时候看动画片时,有些家长为刷存在感,想参与到小朋友的观影当中。他们选择问一个经典的问题,以便快速的融入动画片的氛围。“这个动画片里面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呀?”,他们的发问,总能得到小朋友意见一致且唯一准确的答案——孩子是不会犯错的。这样来看,似乎从小到大,我们都被这种"绝对正确"的善恶观灌输着、洗涤着,而且已欣然接受了它。可后来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往往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不可能,也不会去拿出生活中某一个人,简简单单的评价出他的善与恶。因为世界原本的那种混沌与模糊,让一切善恶评价的法则无所适从。而且我们早就习惯了在这样一个没有边际的现实中,抛开善恶的影响,做正确的事。
看完《芳华》的电影以后,我读到了一篇影评。影评中将电影的角色按照善恶程度,划分了四个等级。这样的努力似乎让电影想要揭示给我们的所谓主旨,变得更清晰明了了。可突然间,这种过于简化的善恶观形态,和在它略显粗糙的标准下得出的结论,却引起我的不安。因为我没感受到看动画片时的那种纯粹的善恶。故事,让我觉得它距离生活其实很近、很近;可这样的解读,让我觉得它距离生活又很远、很远。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这个客观的世界是如何认识善良的?它与从小灌输给我们的善恶观是一致的吗?
这个客观的世界是如何对待善良的?它与我们所期望的是一样的吗?
这个客观的世界是又是如何对待“对待善良的态度”的呢?善待善良和善良本身会有多大区别?而我们将会作何选择?
我给不出上面问题的绝对答案,也不敢妄加定义。但沿着这样一条思索的小径,悠悠漫步、徐徐徜徉,我又发现了很多很多之前不曾留意过的独特景致。
2
我们所期望的善,远比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愿意接受的,苛刻的多。
在电影作品里,“活雷锋”刘锋,因为一次不适时宜的拥抱被众人拖下善良的“神坛”。同样的事情放在生活中也算屡见不鲜,譬如对减少了捐款的慈善家的道德绑架等等。人心向善,但我们却给予善良过高的期望:我们会期望全世界人人都应该是善良的,不善良便是一种罪恶;我们会期望善良的人没有限度无休无止的善良着,停止与消减就是一种罪恶;我们期望善良的人一尘不染的善良着,偏离与瑕疵就是一种罪恶。根植在我们心中的善恶观已经成了失准的天平,用苛求和期望的砝码压起衡量善恶的托盘。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又有另一套标准和行为方式。我们先看看结果,电影里是“刘锋”被的结局是会被保安欺辱,而那些被贴上了“不怎么善良”标签的角色似乎都有个不差的归宿;而在现实生活中,成熟的我们应该早就习惯,不去把人的善恶和他获得回报相提并论了。在我们的世界里,有一把客观的尺子衡量了一切利益得失,然后教我们用最合理,最科学的方式去指导自己的人生。
久而久之,人们发现这样的双重标准会让善良灭绝,人们为此心痛惋惜,于是开始怪罪这世界的现实。我们开始祈祷、开始祝愿、开始在形式上给予施善者补偿:我们说好人会有好报;我们认为王子与公主幸福美好的在一起就是童话的完美结局;我们会真心地期待善良的人会得到善良对待;我们甚至把善待善良都贴上了好的标签,为的就是营造一个如此的善恶分明的世界。可即便如此,世界还只是为好人画了一个美好的饼,却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饥肠辘辘。
3
于是,我们更愿意做善待善良的人,而不是本身施予善良的人。
我们对善良的心理补偿,慢慢扩散,拓展,甚至转移到了和善举没有任何关系的旁观者的身上。旁观者所需要做的一切只是去善待善良,或者更简单的去认可善良,说一两句漂亮话儿而已。有了这样的态度,仿佛那个善良的孪生姐妹会把光辉也撒遍他的全身,也把他照个通亮。顺带着滋养起来的武断、暴力的思想,叫嚣着这样荒谬的道理:“对善良的态度本身就决定你的善恶”。它像是画出的一条泾渭分明的善恶分界线,用来把你、我、他划分在“善”的圈子,或者“恶”的队伍里,方便简单,且易于操作。于是我们就可以自在地披着善的镶金斗篷,在善恶观的怂恿下得到足够的宽慰。善良其实是有果实的,但那点东西往往达不到人们的期望,或不能永远达到人们的期望。而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心里再明白不过了,在几乎没消耗时间的利益权衡后,我们会选择只做一个善良的歌颂者的。
4
其实,善良本身就带给我们了快乐,那才是善良的因,也是唯一值得我们期待的果。
生活里总有善良的人和事,它们从未绝迹,我们因此饱受鼓舞。可我们又看到太多这样的场景:善良人眼中只剩下失望和冷漠,虽然世界不曾做错什么,却真的无情的伤了他们很深很深。
善良是人生路上的一种心情,但它不应该是人生的道路本身。善良最好的馈赠是给我们内心以平和,和带我们体会善良传播时的感动。善良让更多的善聚拢起来,激起层层叠叠的回响。但聚拢起来后,可别凝固成某种圈子或者党派,更不应该存在什么善恶的分水岭或者标签。最好的结果就让它消隐在远处的波涛中,成为旁观者的一个会心的微笑。所以,无论是善良者本身还是善待善良的人,当你的善心爆棚、情怀发作时,先饮一分理智,再就一口豁达,然后静待人生的漫漫长路,蜿蜒曲折,的向前走,让这一路的好心情,不失趣味地消散在终点的成就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