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初的一个正午,我闲暇之时信步于北京陶然亭公园赏春,在中央岛南侧偶见“爱晚亭”,甚为欢喜。虽然是仿造品,但与原亭样式、大小、风格一模一样,让人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但见此亭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园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正南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额,是由毛泽东主席所书手迹而制,笔力雄浑自如,流光溢彩。亭前石柱刻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我在读中学时就知道,真正的“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清风峡中,原名红叶亭,后根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改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在我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堪称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与安徽滁州醉翁亭、浙江杭州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今日在京城见到“爱晚亭”,之所以要写一篇文字,并不是要大书特书这个亭子的历史与文化,而是我被亭中见到的两幅“扶老携幼”画面所感染,陡增了对“爱晚亭”的新解和喜爱。
当时亭子中心石凳上,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带着一个四、五岁小女孩在玩耍,慈祥的目光紧盯着孩子红扑扑的小脸,一遍又一遍的教孩子背诵杜牧的《山行》,并不停的指着亭子周围给孩子讲解。在亭子左侧阳光照射的廊柱下却又有另外一番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席地而坐,右手拿着一副拄杖,微笑着注视远方,他的身边也席地而坐一位中年妇女,手捧一本线装古书大声朗读,其音婉婉动听,与亭中小女童背诵唐诗相互交和,萦绕与亭子四周,吸引了许多人驻足倾听。
此情此景也着实让我感动。我抬头凝望毛主席手书的“爱晚亭”三个大字,忽而觉得“爱晚”在这里应该有一番新注解。何谓“爱晚”?对上尊重老者,爱惜晚年,对下关心幼童,爱护晚辈,是也!老奶奶带着孙女来“爱晚亭”背唐诗,是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播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倾注着对晚辈的关爱;女儿在 “爱晚亭”为年迈的老父亲读古书,是让老人重温年轻时读书的快乐与享受,延年益寿,是对长辈晚年的关怀和敬重。有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爱晚亭”里真的是名符其实的“爱晚”呐。
过去我对“爱晚亭”的了解,是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精美建筑,今天加之这幅扶老携幼的动人场景,却又增加了一层深刻内涵,怎不令人愈加喜爱!
爱上爱晚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