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翻看手机,被数日前一则《2岁半女童被亲生母亲虐待致死》的新闻所震惊,久不能忘。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更看不得如此孩子受伤害的消息。虎毒不食子,这是本能。实在不懂,文中的母亲既然是因为要给孩子更优质的生活和更好的教育才将幼女从老家接到身边,为何要因为这幼小无辜的孩子调皮,弄脏衣服而痛打导致颅内出血致死?!触动我泪点的,是文章结尾那句:在孩子奄奄一息的时候,仍伸出手,嘴里念着“妈妈抱抱”。
我们为人父母前,谁都没有接受过“培训”,没有人给我们“实习”的机会就要真的“实战演练”了。如何做合格的父母,是我有了儿子后一直思考的问题。我曾读过很多育儿方面的书,也曾试图将书中的建议试用在解决我儿子的问题上,有成功过,不奏效的也有的是。理论结合实践,才是硬道理。在此总结几点与孩子的相处之道,纯属个人见解,供参考。
首先,了解孩子,换位思考
这一点看似简单,自己生出来的孩子,还能不了解么?我以前也是这样想,但慢慢发现,孩子其实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对事物独特的想法。我们以为对他们的了解,只是把我们的观点强加给了他们。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论孩子》中指出,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父母只能给孩子以爱,却不能代替他们的思想、灵魂的形成。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幼子总是粘着妈妈,吃饭要妈妈喂,睡觉要妈妈抱,拉屎要妈妈擦PP,自己去玩要妈妈陪在身边,即使妈妈很累了,还未吃饭,语重心长的告诉TA: 要知道心疼妈妈,要乖,让妈妈去吃饭,休息。孩儿还是会果断说NO!这时很多家长便会责怪: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懂得妈妈辛苦要吃饭要休息吗?!然后孩子会很委屈,在还不会诠释自己想法的年纪,只得一味用哭闹来表达自己“就要妈妈陪”的意愿。孩子一哭,我们就更生气,然后,恶性循环开始。殊不知,TA希望妈妈在身边,是因为爱,这就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爱妈妈,就要时刻把妈妈留在自己身边。
宝爸宝妈们肯定也有这样的感觉:孩子为什么在外人面前如此扭捏、躲躲闪闪、不主动打招呼,为什么在家里像话痨一样叨叨叨。。。相信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的,除了“见过世面”的、特别外向的孩子除外。其实这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我们认识的人,孩子是不认识的,一上来就要求TA喊什么叔叔什么阿姨,他们会觉得很突如其来,在他们的小脑袋里,是要反应一会儿面前的这个人是否真正是友好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果这位叔叔/阿姨,跟小家伙在一起时间久一些,TA就会主动上去示好。但那种“打招呼”型的见面,就无法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藏在大人身后,或者眼睛一直盯着看而不问好,就是必然结果。这种情况时,宝爸妈最好蹲下来,告诉TA,面前的是谁谁谁,跟我们是什么关系,然后建议孩子如何称呼。也可以在出门前提前告诉孩儿,一会儿会遇到谁谁谁,跟宝爸妈的关系是什么,建议孩子主动打招呼。这样显示对孩子的尊重。我们不要一边告诫孩们别跟陌生人说话,一边做着要求他们跟“陌生人”说话的事。
类似的举例会有很多,宝爸妈们可以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只要我们不给自己灌输“我生了养了TA,就得听我的”这种理论,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需求(大是大非问题除外),就可以跟小家伙们和平相处,并且成为他们的朋友。
其次, 允许孩儿们“慢慢来”
那年儿子5岁,觉得是时候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了。一天兴致勃勃的带他去旁听钢琴课。我们到时已经开始上课,老师在上面给个别学员示范,其他孩子有各自家长陪伴,人手一台电子琴,在练习刚才老师讲的指法。零基础学起,每架电子琴都各自发出不和谐音,这也罢了,可以理解。但还夹杂着孩子的哭声,宝妈的训斥声。。嘈杂、压抑、也震撼,说话基本靠喊。儿子并未受影响,乖乖坐在琴前,我按照老师的要求教他指法,他只照猫画虎的模仿了一下,就开始数键盘上的黑键和白健,然后十分兴奋的告诉我他数的结果。就这样,钢琴体验课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黑键白键各多少颗。我没有怪他,但那以后也没敢再尝试带他学琴,我害怕成为那样的父母。但两年后的他还是学了,自己要求的,且很认真,每首曲子都是自己在练习。
记得读过一篇文章:《“你快点”,是毒害孩子最深的毒药》,文中提到,心理咨询师做过一个调查:你最不满意自己孩子的是什么?结果,许多家长的第一个答案就是:磨蹭。然后文中列举的场景,我很惭愧的发现,我都遇到过;文中这些宝妈的抱怨,我也都有过。我们只是一味的怪孩子磨蹭,让他们快点,殊不知这些催促都是因为要求孩儿们跟我们是同一时区,同一节奏。“儿科医生和科学家已经发现,孩子是有自己的生理节奏的”。2岁半前无时间概念,只活在当下;2岁半时对时间和先后开始初步认识;到3岁才认清过去、现在和将来;4岁能描述在幼儿园做了什么(有些也不是实际发生的);6岁才能真正看得懂时钟!而我们却要小小的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何时起床,多久吃饭吗?如是,只能怪我们生出来的不是神童。
最后,接受“孩子所有的缺陷都是家庭教育的不完美”这一事实
常听同事抱怨自己孩子的叛逆、胆怯、不辨是非、自卑等等。我们都清楚,每个孩子开始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是我们的日常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在自己的“白纸”上画出了不同的“图案”。昨天看到一位好朋友写的育儿心得,他说:如自己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我们批评太多;如自己的孩子凡事爱抱怨,是因为我们总挑刺;如自己的孩子总是对抗,是因为我们的强制和敌意;如自己的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我们也多少缺乏同情心;如自己的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我们经常训责、辱骂;如自己的孩子不与我们说心里话,是因为我们总捉话把儿,翻老账。。。。。还有很多,如自卑是因为我们缺乏耐心鼓励;嫉妒敏感因为我们没有宽容和温暖等等。很惭愧的说,在看到这则的前一天,我还在跟儿子发脾气,其实只因他懒惰。现在想想,何尝不是因为平日我做的多而并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呢。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父母都不是神仙,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做合格的父母。试问,我们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又何尝完美?我们的童年也幸福,也伤感,也有些许厌世的时候。如今我们也为人父母了,不要让我们童年的遗憾再落到我们孩子的生活中,在看到孩子们缺点的同时,反思自己,修正我们的教育方式,也许就不会出现极度气愤,对孩子训斥甚至打骂了。愿我们都能成为更好的父母,愿我们的孩子都有更幸福快乐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