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焦虑,一边不动声色地生活,孤独到喘不过气,这有解吗?
每日哭泣,我太难了。有解吗?首先你要清楚,是平民文化与反智风气在作祟。
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风气,如果你关心文学,从以往时代一个个拨看过来,你会发现随着经济越来越好,平民文化越来越占据上风,以往时代的可贵价值消失殆尽。
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定风气是什么呢?是商业化的无孔不入。平民文化加上无处不在的商业,文化就变成商品,本末倒置。
每日哭泣,我太难了。有解吗?比如书籍,最主要的功能是传递思想,培养读者的独立性,如今只要有噱头宣传就好。
近两年大热的林奕含——“台湾美女作家” “年少被老师诱奸” “满分升学” “抑郁退学”,这类标签,草草概括了她的一生,概括了她那本用性命写就的书。她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确意义深远,抛出的问题掷地有声、引人深思,文笔和故事都臻于上乘,是需要读者去细细揣味的。
每日哭泣,我太难了。有解吗?毕竟连自杀的作家本人都喊了:“文学能拯救人吗?”“文学为何辜负了人?”
每日哭泣,我太难了。有解吗?它的文学性绝不是那些粗暴的标签所能定义的。相信很多读者读完掩卷,最深的感触就是尊重,对于一个好的作家来说,尊重就是细读,共情,多思,探究文字背后的隐忧,那隐忧往往是人生的大问题,与你与我无不相关。
叔本华的哲学说,平民文化是被拉低了水平的文化。
平民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之后,精英文化被掀翻,人们熙攘来去,已经不尊重精英,也不尊重人类浩浩汤汤传下来的正统文化,为什么呢?因为平民有自己传播文化、扭曲文化甚至制造文化的方式。当然,这里的精英并非指狭隘的经济实力,而是指智力上情操上皆近乎完美的大师,比如叔本华,比如托尔斯泰,以及一大堆深受他们作品影响的读者。
精英“创造”,平民“制造”。
平民的作品有很多种,其中最值得争议的一种处在平民和经典的边缘:对经典作品进行一知半解地肢解后,胡乱取出一个套路、一个空壳,加以空洞的内容,投机取巧,讨好读者,迷惑读者,误导读者,最后影响读者的审美能力。这样的作品方便写,许多人学着写,可以速成,因此泛滥成灾,读者的审美渐渐麻木,对经典无力消受,其实是无福消受。
每日哭泣,我太难了。有解吗?来看看文化精英,也就是大师们,是如何写出经典作品的。他们是思想的引领者,也是教授写作技巧的引领者,放在哪个时代他们的作品也不会过时,原因是他们对于什么是好的作品自有评判体系。
以托尔斯泰为例,看过他小说的人肯定想问他怎么就那么会写小说?他在随笔集中谈到创作的问题。
托尔斯泰:“在当代……出现了难以胜数的所谓的艺术作品,它们可以像任何工匠的产品那样片刻不停地被制造出来,因为在社会上总会有流行的时髦见解,只要有耐心,总能学会任何技巧,随便什么东西总会有人喜欢。
指望成为艺术作品的作品充斥于整个世界,它们和工匠的产品的区别只在于,它们不仅毫无用处,而且往往恰好是有害的。
大多数人沉湎于最愚蠢、最无益而且常常是不道德的活动,也就是制造并阅读书籍,制造并观看绘画,制造并欣赏音乐剧、话剧和协奏曲,而且完全真诚地相信,他们做的是一件十分聪明、有益和高尚的事。
当代人仿佛对自己说,艺术作品是好的和有益的,因此必须更多地把它们制造出来。确实,如果它们更多些,当然很好。不幸的是,定做出来的只能是一些降低到工匠水平的作品。
而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能定做的,因为艺术作品源自艺术家的精神境界,而艺术家的精神境界是知识的最高表现,是人生奥秘的启示。既然这种精神境界是最高的知识,那就不可能有另一种能够指导艺术家掌握这种最高知识的知识。”
每日哭泣,我太难了。有解吗?上面一段很好地解释了,为何成批制造劣质作品的平民文化竟会大行其道。
如果你看重精神生活,想要受好的文化熏陶,或是对文学有追求,却在现实中无数次被经济压力逼迫,被周围人眼光逼迫,被他人不公平的成功逼迫,被自己出人头地的决心逼迫。
那么首先,请你放宽心,谁都有难处,哪个时代都有难处,走运者的快速成功注定是寂寞的,他们只会一擦而过,他们眼神空荡荡,身后空荡荡,没有你那样的宽厚、人道,更没有你的智慧。
社会的反智风气是一种不正常的扭曲现象,非正道的成功成名都不持久。
人生就属智慧最难得。
使人类真正进步的,不是一味追求财富,而是平衡与智慧。
每日哭泣,我太难了。有解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