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及充实感。
心流理论的核心就是说人在技能与挑战匹时才能达到心流状态。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带领团队做个一个调查,对超过8000人进行了访谈,从多明尼加和尚,盲人尼姑,喜马拉雅登山人,到Navajo的牧羊人,这些人都非常享受自己的工作,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或其他,最终发现一个人进入心流的时候,会出现以下特征:
- 完全沉浸在所从事的活动中
- 感到狂喜-----觉得自己从日常现实的琐事中脱离出来,进入另一种现实状态中,类似于宗教人士在宗教场所所感受到的喜悦
- 内心清晰-----知道自己需要完成的目标,同时知道怎么做。
- 力所能及-----知道这件事情存在挑战,但是仍然能胜任。
- 平静感-----毫不担心自己,甚至丧失自我察觉,连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都意识不到。
- 时光飞逝-----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在当下的事情中,时间便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流逝
- 内在动力-----你觉得自己做这件事情源于内心的渴望和对该目标的认同。并且,一种“心流”的状态又能帮助你完成这件事情、实现该目标。
以上七条不必同时全部存在就能使心流产生。但米哈里齐克森也提出一些方式使得一群人可以在一起工作使得每个个体都能达到心流的状态。这种工作群体的特征包括了:
- 创意的空间排列
- 游戏场的设计
- 平行而有组织的聚焦
- 目标群组聚焦
- 现存某项工作的改善(原型化)
- 以视觉化增进效能
- 参与者的差别是随机的
同时他制作了下面一张有趣的图表:
image.png如果挑战程度偏高,技巧水平却很低,我们会对这件事感到焦虑;
如果挑战水平偏高,技巧水平偏中,我们就会进入“被唤起”状态,会感到兴奋与紧张;
如果挑战程度偏低,技巧水平偏高,我们做起来会比较放松;
如果挑战程度偏低,技巧水平也偏低,我们就会对这件事感到不同程度的无聊,既无聊又做不好的事,很容易陷入“无感”的状态。
如果挑战水平偏中,技巧水平偏高,我们就比较容易进入心流。
......
进入心流的这种状态,就很幸福,所以幸福是不那么容易获得的,如果你一直在做简单、毫无挑战的事,是不会获取幸福的。
同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认为“无感”(或者叫做“冷漠”)是一种比较消极的状态,你对所做的事无动于衷,不会用到你的技术,也没什么挑战,不幸的是大多数人都处在“无感”的状态中,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看电视,刷微博...,当然也有7%~8%的时间能进入心流,那正是自己想看的电视,并且从中得到了回馈。
不过,人们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调整事情的“挑战与技巧”来让自己打到心流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