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链接
二、思维导图
三、读后感
看完这篇与阅读有关的文章后,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在于:
周岭告诉我,阅读首先要进行自我定位,想清楚阅读的意义和自己的身份,这一点无比重要!
比如:是做一个有趣的人还是一个聪明的人?
这就需要自己思考一个元问题:为什么要阅读?
周岭说命运是选择的合集!阅读就是跳出时空限制,与牛人对话,学会他们看待事物、选择决策的智慧!
从而让我们不断学习新知、改变认知!
1、阅读的价值
阅读需要真诚地分享,教是最好的学!
在和别人联机的过程中,把我们觉得好的地方交流出去,获得别人的反馈,从不同的视角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而别人听不明白的地方就是自己需要回头看的内容,尤其是遇到不太容易读懂的章节!
周岭提到,有些书中难懂的内容结构并不完全是线性的,第二章的内容需要第五章的知识才能彻底理解!
这时自己就要想一想:书里的核心概念、方法论有没有正确关联?
自己没有理解透彻的原因在哪里?
看过的知识、道理与自己的行动之间有没有真正打通?……
而想长期坚持阅读,还要读出成效,最好的选择就是与喜欢的人一起学习!
找到一个高质量的社群,与一群热爱终身学习的伙伴一起阅读;
泡在这样的读书氛围里,发挥群体的“核能量”,让自己完成输入——处理——实践的闭环,最终实现《掌控习惯》这本书里提到的行为改变的三个层次:
表层是结果:阅读的数量或时长有保证;
中间是过程:写下意义、以改变为目的、输出;
身份是底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而底层的身份认同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让我们明白了阅读对一个人最大的价值所在!
截至周岭原文2、阅读的方法
如果我说阅读最简单的心法是“盯着‘改变’去阅读”——找到书中的一个触动点去实践、去改变,你会信吗?
周岭就是这么做的!
他说书不论好坏,只要自己能有一个触动的地方,就是最大的收获!
他还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触动阅读法”!
这种方法非常简单:
关联:主动提问,主动思考——这个点和哪个知识点有关?还能用到哪里?
输出:用已知来解释新知,特别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转述;
实践:融入行动,随时提取。
可阅读时怎么找到这样的“触动点”呢?
周岭用了两个特别形象的类比,看完就能用。
①雷达扫描
快速浏览全书,判断哪部分值得读,哪部分不值得读。
他说可以先看目录、附录、前言和网上书评,把与自己需求不大的“水分”全部“拧干”,找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②发射导弹
用“雷达”找准“目标”后,就要“发射导弹”,对重点内容进行细致阅读、细嚼慢咽、逐字消化。
市面上的速读、主题阅读和精读都是对的,只是适用的场景不同。
前者是雷达,保证效率;后者是导弹,保证深度。
3、选书技巧
周岭说好书是可遇不可求的,但选书也是有讲究的!
他提出了一个“三匹配原则”:选择那些“需求、兴趣、难度”都刚好在你舒适区边缘的书。
需求就是能直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痛点,这是选书最好的牵引!
既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读起来不会感觉过于枯燥,也不用烧脑去思考书中的内容,这样的书最适合新手去读!
而对于有了一定阅读积累的读者来说,周岭的建议是要走出舒适区,多读和所在领域无关的书——此时拓宽视角、扩大视野、打通知识之间的关联变得更加重要!
那到底怎么选书才算靠谱呢?有个简单的参考标准:
去豆瓣读书上看评分>8分,评价>500个,出版>1年,这样的书可以直接考虑下单!
4、笔记
阅读的过程还有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做笔记!
周岭喜欢看纸质书,因为看纸质书可以调动大脑的多维度感官参与阅读,这也正是学习最大的秘密!
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标记形式,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截图!
截至周岭原文另外他还提供了一个笔记模板:
合起书的触动点:回忆转述原文
翻开书的触动点:摘录原文
提炼出的行动点:具体的行动改变
最后一点并非必须,有则写,没有则不写!
这个笔记模板暗含了“把书先读薄,再把书读厚”的原理:
自己想书中的触动点,可能几句话就能概括;
而把书中的触动点变成行动点,拿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加以实践,直到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又相当于把一本书变厚了!
四、最后的话
周岭的阅读方法用采铜的话来总结:
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
最后落实于行动、变成自身认识的一部分,终身难忘、随时调用!
他说自己读书比较慢,但我看完全文之后才恍然大悟:
阅读习惯决定理解速度,慢即是快!
用周岭的话说:“但凡你愿意盯着“改变”去阅读,那么即使你读的书很少,你的成长也会非常快。”截至周岭原文
因为这样的阅读都是让知识生长在大脑里、结构在行动上,“理解过的东西越多,理解新的东西就越快!”
当阅读的数量超过100本后,必定会迎来质的飞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