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群里看到有一个比特币挖矿的分享,我发现关于比特币挖矿部分,以前一直是被自己忽略的,觉得“门槛较高,自己没法参加”,就没去多了解。后来转念一想,我都还没有认真地去研究,怎么就能判定这里就是没有我可以参与的机会呢?只是道听途说和凭着印象就不去了解这部分,可能不经意间就会“吃了暗亏而不自知”,所以昨天就去听了一个关于比特币挖矿的分享。
由于这是一个系列课程,这次分享的是挖矿能带来的预期收益,因为分享嘉宾也是利益相关方,并且有联合挖矿的项目,所以他说挖矿的好处是预料之中的。我更加关注的风险部分,被放在了下一期,只能等下次再详细了解。
听完这次分享后会有和当初看白皮书时同样的感触:“(中本聪)这家伙肯定是个看透人性的老司机”,只是这次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例子:一大群人,投入了高昂的成本,费尽脑筋地去争夺一个完全虚拟的东西。这看起来就跟一群网瘾少年在沉迷游戏没什么,只是游戏里的绝世好剑没法刺穿现实里的一张纸,而比特币却能换来实实在在的馒头。
产生两者差异的原因,就是比特币能解决交易和通货膨胀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构建一个全球同步的分布式账本,而矿工和矿机,就是这个账本在物理层面的基础构成,纯粹是通过比特币系统的奖励和运行机制维系着,并不讲什么道德和情怀,这样的存在也是挺有意思的。
比特币是一个分布式的账本,所谓分布式就是没有主机,取而代之的是许许多多的节点,每个节点都储存着相同的数据。这些节点就是一台台矿机,有着特制的运算芯片,用于处理比特币系统的数据;矿机的所有者就是矿工;很多的矿机可以联合起来组成“矿池”。
我们都知道,比特币是通过“工作量证明”来判定由谁将数据写入账本,而“工作量证明”就是解答一道极其困难的题目,运算能力强的矿机就能更快地解答出来,获得写入账本的资格,赢得比特币系统的奖励。而矿池就是通过拆解这道难题并将任务分配给池内的所有矿机而提高运算能力,有更大的概率获得写入账本的资格。而比特币系统也会每隔13天进行一次难度调整,让新区块的产生时间维持在10分钟。
当然,这样的运算是需要消耗大量电力的,所以除了矿机本身的价格,电力也是占了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还有就是整个矿池的维护成本。
分享嘉宾给出了很多的成本和收益对比表格,看得眼花缭乱,不过也能大致感受到比特币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新算力的增加使自身算力占比降低、币价的涨跌、系统难度值的变化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挖矿的收益。
上周说要做一个“区块链信息获取”的方案,因为最近晚上的时间都有安排,进度较慢,目前只是把区块链相关的十几个公众号发在自己一个人的群里,这样就能每天很方便的去集中查看,要是公众号能有分组功能就会方便很多。这部分会继续完善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