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老师说“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而爱也无非是对他人之孤独的发现和抚慰。在两个不懂得品味孤独之美的人之间,爱必流于琐屑和平庸。”
像小龙女那样没有见过生身父母,也没有见过其他人和生身父母其乐融融的样子的人,她只能是“遗世而独立”的,而不会是孤独的。
人的观念和认知都是经验带来的。
因为她从来没有感受过自己父母宠爱自己,所以根本就不会渴望父母的宠爱,那是什么东西,没见过,不知道,想象不来。
也没有见过其他人被父母宠着的样子,所以自然不会产生渴求父母之爱的想法,不会渴求那就不会有“不可得”一说了。
孤独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一个人从前是被当做掌上明珠来宠的,后来宠她的这个人去世了,所以她才陷入了强烈的孤独当中。
一个孤儿独立生活着,当看到其他父母和孩子的这种天伦之乐之后他才会感到深深的孤独,这个时候就不是独立了。
因为他心中渴求这种父母之爱,但是是不可能得到的,所以就透射出一种无奈的悲凉。
孤独的人总会有一种“爱而不得”的受伤,正是因为这种受伤,所以才看起来形单影只令人疼惜,这才是孤独。
很多的哲学类书籍中总是说人都是“孤独”的,这种形容是哲学家们出于一种悲天悯人的对天下苍生的一种大爱。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人类就像尘埃一样存在着,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将要往何处去,但是却要为生计奔波劳碌着,为爱恨情仇憔悴着,这本身就让人感到无限的悲悯。
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谈孤独、谈独立,谈的是从情感的这种“小视角”下的,这个时候的人首先就是独立的,而不是孤独的。
看他是否孤独,我们还要深入了解他的生活才做定论。
而且谈孤独的时候还会进一步涉及到“大爱”的问题。
就是如果一个孤儿他看到很多孩子被父母宠爱的时候毫无疑问他感到无比的孤独,但是幸运的是他被好心的夫妇收养了,而且这对夫妇给了他很多的关心、爱护和照顾,他从这个寄养家庭里得到的爱足够温暖他整个人生的时候他其实也就不孤独了。
所以谈孤独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外在、客观和单一的。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这个孤儿没有遇到这样好心的收养父母,但是他生活在一个非常有爱的孤儿社区,他衣食无忧,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很多来自朋友的爱,那么这个时候的他也有可能不是孤独的。
另外一个孤独就是自身是否是离群索居的。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你持续远离人群,不能忍受的孤独自然来袭。
虽然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比较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消极地回避社交,要积极地寻找与自己有话说的朋友,这对整个的人生都有非凡的影响。
最后就是情欲的孤独,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终生都没有找到。
这种情欲的孤独是本能的,自然的,是我们生来就需要忍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