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弟弟平台投稿作者——Mak妈妈
我儿子今年6岁,刚上一年级。
4年前,作为一个佛系妈,我对儿子一直很“放养”,让他看自己喜欢的绘本和书籍,对于学习并不是很强求。
但当时偶尔带儿子去小区里散步,就会听到其他宝妈“炫耀”:“自家孩子不到三岁就认识了千字”、“已经读了一个书架的绘本”...可能是虚荣心作祟,我突然有了危机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强行教儿子认字,但儿子的厌学情绪越来越大...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反思自己,逐渐摸索到了适合儿子学习的一套心得。今天我就来分享这4年来儿子的识字之路,和带给他的收获。
美国阅读问题专家乔治·史蒂文斯说过:“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就是把阅读教育放在孩子6岁后进行”。
事实上,在3-6岁之间,孩子不需要通过努力和帮助,就能完成对符号系统的掌握。
这给了我一个启发是:教孩子识字的方法在于“不教”,即不采用读写背的方式让孩子有意识的记住,而是作为附加内容糅合到生活中,让孩子不经意间识字。
· 在生活环境中认字
文字对于孩子而言,就是符号。当儿子开始问:“这是什么字?”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识字敏感期来了。抓住识字的最佳时机,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在这个环境下,我的目的性一直都不强,比如在街上,儿子如果对飞驰而过的车辆感兴趣时,我就不会一把拉过他,强行教他认建筑物上的字。因为我知道,当“教”和“考”附加在识字上时,儿子的兴趣就会大幅度下降。
相反,如果在公共场合,出现“禁止吸烟”的标牌,我会通过解释情境的方式,来和他说字,比如:这里人很多,空气不好,所以要告诉大家不能抽烟;逛动物园时,儿子会和我一起读指示路牌,一步步找到想看的动物;进了商场,我们也是先一起看购物指示牌,然后去要去的楼层。久而久之,他就养成了看到字读出来的习惯。
· 在阅读中识字
曾经我觉得“慢工出细活”,所以会用手指一个个字的进行指读,但是后来我发现,孩子的注意力会聚焦在手指和文字上,而忽略了故事情节,阅读兴趣降低了很多。
后来我改变战术,换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把故事的重点放在口“读”上。
我也不再把书里的语言简化成“大白话”给他,比如“小猫悠闲地去散步”,改成“小猫慢慢的走在路上”。
因为即使书上的语言很生涩,对于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来说,词汇也是全新的,我们认为“通俗”或“不通俗”的,对他们来说都一样,都有着同样的吸引力。
在早期阅读中,我也不会刻意提醒儿子去看字,也不要求他专心听,就抛下所有“学习”目的,避免制造任何不愉快。
这种用“读”的方式讲故事的方法,因为声情并茂的语调,孩子即使长大后,也很喜欢听我继续给他念,不仅不会影响他的理解,还丰富了他的语言词汇。
· 把识字卡当玩具来用
市面上出现了很多针对低龄孩子的识字卡,其实识字卡本身没有问题,重点是我们的使用方法。
卡片的存在如果只是为了识字,那么它是孤立的,每个字之间没有联系,文字与文字间没有内容,孩子只能机械记忆单字音、字义和字形,不仅费力还收获少,很容易败坏孩子的学习胃口。
我一直都把卡片当成玩具,来辅助孩子完成对字体的认识。
比如《四五快读》,就是我当时给儿子进行早期识字和开发智力的“帮手”,它配有的识字卡,可以辅助我给孩子进行记忆游戏,而且书本里面有细致的分类,我根据里面的进阶设计,将词、句、段结合,引导儿子加深和巩固记忆。
比如我会让孩子伸开手臂,双脚叉开,表现出“大”字;然后鼓励他在头上戴一顶草帽;表现“天”字;躺在地上,在他的两脚中间放一只小凳子,表现“太”字。
因为经常和他一起商量怎样用肢体表现这些字的造型,我觉得对他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创造力发展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卢梭说过:“人们煞费苦心地寻找读书写字的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字拼读卡和字卡,有些人却把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
和谐合理的方法往往是有效的,错误的方法会把事情变得复杂和低效。
在早期孩子的教育中,识字能力培养应该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保持对汉字的高度兴趣。
拔苗助长只会早早让孩子对学习知识产生抵触情绪,在日后的学习中也会后劲儿不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