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步入职场,效率是领导检验员工的很重要的指标,同时,也是检验自我管理的体现。
先来了解一下影响效率的两个因素,及,时间和精力
如果说时间管理是对时间的分割、组织和协调,那么精力管理就是对精力的控制和使用
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身体的、情感的、思想的和精神的四种精力源。
身在职场的我深有感触,在工作上全情投入的人只占有一少部分,大部分都是应付了事,还有一小部分人是在选择逃避。这一小部分人是最可怕的,他从其他地方带来的负面情绪会传染给其他同事,正所谓“一只老鼠坏锅汤”。
想想你身边的人是不是就有这种人,在这里我给你个免费建议,躲避那些整天都是负面情绪的人尽可能的不要与他交流感情上的事情。
精力管理的意义
过劳死是起源于日本的一个词语,意为“因工作过度而死亡”,最常见的是心脏病发作。其主要诱因有:
工作时间超长,妨碍正常恢复和休息;
熬夜,缺乏深度睡眠恢复体力;
持续工作,没有短休息和长休假;
工作压力过大,没有短期休息;
高强度体力劳动以及在持续压力状态下工作。
为了健康,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重建我们的作息规则。给每天设置阶段性的“停歇点”,养成休息时间相对稳定的习惯。到点就停止接收信息和处理相关事务,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完成任务”转移到“充电放松”。建立这样仪式化的生活习惯,从工作任务中抽离出来,能让我们再次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
我是每天固定中午休息30分钟左右,如果中午没休息下午工作起来就没精神
经理管理四原则
(一)精力金字塔:精力管理四要素
我们的精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身体的、情感的、思想的和精神的能量。这四个精力源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为了保持最佳状态,我们必须管理好这四种精力,离开其中任何一种,我们都无法全面调动自己的天赋和技能。
身体层面的精力以数量计,从低到高。主要表现为身体可以做出与力量、耐力、灵活性和恢复力相关的动作,可通过呼吸、饮食、运动和睡眠等方式调节。
情感层面的精力以质量计,分为消极和积极。主要表现为自信乐观、与他人关系融洽等。情感层面的灵活性是指能够以坦率的情绪做事而非意气用事,而弹性是指抗压能力,即在面对挫折、失败甚至是失去时,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包括对自我的认知与接纳、与他人的亲密互动和常规的人际交往。
思想层面的精力以强度来衡量,即持续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力、专注力、现实的乐观主义和大脑的可塑性。思想层面的灵活性是指能够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平衡,接纳包容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精神层面的精力以重心来衡量,即一个人主要将时间和精力投在哪里以及多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理想意愿生活,主要表现为富有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体现人生价值和意义。它是一个人最深层的价值观,不受外界影响,有时甚至为了坚持信念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
(二)钟摆式运动,周期性补充精力
过度使用或调用不足都会导致精力下降,我们必须平衡精力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周期性补充。
精力过度使用会导致损耗。如果长时间持续工作或玩乐,中间没有适当休息的话,会让我们不堪重负甚至彻底崩溃。所以,为了避免过劳死等现象,请给自己预留出工作间小憩、午休和下午茶等休息时间,适时补充精力吧。
相反,精力使用不足会产生闲置。如果整天无所事事会让人感觉无聊、萎靡不振、毫无激情、疾病缠身甚至过早走向死亡。这就是为什么退休后的老人尽量不要整天待在家里守着电视,应有适度的活动来增加活力。
因此,要想精力充沛,就要学会有规律地消耗和补充精力——既要努力工作,也要放肆玩耍。李大钊说:“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西方谚语也讲:“All work,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理想的人生是既能在工作时全情投入,也懂得适当地忙里偷闲,享受生活。作者建议我们不要把生活看成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不停地持续往前赶;可以学着把生活分成一次次的短跑冲刺,在跑的时候全情投入,每阶段小目标达成后就从比赛状态中抽离出来,全面放松,补充精力,然后再投入新的征程。
(三)突破舒适区,提高承受力
“凡不能摧毁我的,终将使我变得更强大。”——尼采
如果只是给肌肉施加一般的压力,力量根本得不到增强。要提高承受力,就必须强迫自己突破舒适区,然后在恢复的过程中成长,我们要像运动员一样系统地训练自己。
想一下锻炼肌肉的过程会更容易理解,你练过六块腹肌或马甲线吗?当我们想要增强肌肉的力量时,就要给它施加压力,让它的消耗超过正常水平。这时肌肉会有拉伸撕裂的感觉,结束时体能锐减,累得什么都不想干。可如果休息一两天后再次训练,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肌肉变强壮了。
这种训练方式不仅对身体有效,情感、思想和精神层面也可通过该训练方式达到增强承受力的训练效果。
我们有的层面的“肌肉”承受力不强,往往是因为刚感到有一点压力或不舒服的时候,就对自己说“不行了”,然后放弃训练,驻足不前。要想满足人生中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必须要学着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度过挑战带来的压力和不适感,完成每一次的突破以增强承受力。这种方式,从肌肉训练到移情沟通,从耐心、专注等习惯的培养到负责、诚信等品格的养成,都具有革命性作用。
(四)养成习惯模式,做出真正改变
知道不如做到,做到不如习惯,习惯不如有效。精力管理的理论和原理学完后,还需开展实践活动,并逐步建立适合自己的精力管理模式,再将其固化下来形成程序化的习惯模式——这才是全情投入和保持高效能的关键。
改变绝非易事。主动的改变需要刻意的练习,这种努力常常难以持久。个人的意志力和自律性,往往没有那么强大,安于现状对我们有致命的吸引力。因此,持久改变的关键是要将改变固化成行为模式习惯。习惯一旦养成,便不需要刻意推行,每天可以像刷牙一样自动化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