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关系》里,佟丽娅的演技好吗?确实不好。
但她能演得好吗?曾经可以的。
这尴尬的表现,怪谁呢?很显然不能单单怪她。
放眼望去,现在为什么都是让我们脸盲的流量小生?我常常看到他们分不出哪个对哪个,甚至快要分不出性别。
甚至我们曾经熟悉的那些演技派也开始加入了这些比肥皂水还稀的泡沫电视剧?
当我看到孙淳也在《精英律师》里的时候,有一种生理上的不适感,很为他惋惜。我终究没有逼自己看下去哪怕一集。
文案畅销书作家德鲁曾经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商业近亲繁殖”。也就是一家率先拿出一种商业策略(比方广告文案)以后,后起之家争相模仿,从西施仿成了东施,再由东施而泯然众人。
这是一种急功近利催生下的惰性模仿策略。
所以,最糟糕的是现在的影视剧市场,经过演员与市场的双向选择,现在留给好演员的空间已经严重缩水。换句话说,没有好剧本可拍。
出品人需要的是受欢迎的、迎合市场的剧本。
腾讯新闻旗下的“棱镜”曾有一篇文章提到过关于电视剧业这种疯狂发展的业态现实:
2011年,《宫锁珠帘》曾以单集过万的价格被视频网站买断。
而6年后,《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单集千万被PPTV拿下。电视剧人无不惊叹行业的疯狂。
市场上最卖座的是这样的剧。一位电视剧投资人还向棱镜记者透露 :
“演员不是演员了,原来一年接2部戏,现在一年接4部戏。剧本都是四个刚毕业的学员编剧一起写,就是要一个快,卖了就能挣钱。”
似乎这个行业在坐着一辆火箭以迅雷之势往前趋驰。这时候,还如何去最求质量?
这样的作品大量占据市场,必然将好剧本的位置挤掉。市场决定了好的剧本已经凤毛棱角。
除了市场,还有就是演员的选择。
我们知道,好的演员不仅仅是一个人,他相当于一种品牌积累。比如陈道明,比如陈宝国、斯琴高娃等……一连串的名字。你一定很少看到他们参演口水剧,而且即使偶有为之,也不至于演到让你颠覆对他们的认识。
很多好的演员对自己接的影视剧是有严格的筛选的。而每一次演的角色只会给他加分,不会给他减分。他们本身份职业和行业有一定的尊重。
所以,观众公认,他们出品,必属精品。
他们很多人并不是走到了大腕儿的地步才不接烂戏,而是因为不接烂戏而成了大腕儿。
高晓松曾提到过他认为的明星和大腕儿的区别:
明星心里大约只想着自己和粉丝那一亩三分地,粉丝也觉得全行业都欠TA家明星的;腕儿心里爱江湖,希望大家都好,愿意为行业付出。……你心里有江湖,江湖心里也会有你。
当然了,可能你会说,现在既然市场如此,这些年轻明星也要吃饭啊?
不然不得很快过气饿死了么?
没错,明星选择的余地确实已经不多。
但是他在剧本限制的前提下,对演技的坚持是可以不轻易“媚俗”的。
我记得哪怕是朱一龙在接《镇魂》的时候,他对于角色的把握也不是一味按照编剧和市场的惯例来演的。
他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甚至导演想不到的点他自己提出来,力求把人物演到完美。甚至有人说,“一个人撑起了一部剧”。所以,面对《镇魂》这部并不被市场高度认可的电视剧,他的表演却得到一批观众的喜爱。
虽然他的剧我不怎么看,但是对这一点还是很敬佩的。
无数的曾经的优秀演员,对自己演技的坚持成就了电视剧,也成就了他们自己。
这就是一个演员可以有的坚持。
所以,当一些流量明星,在这样的市场红利下,享受红利的浸泡时,如果没有足够的积淀和坚持,也并不能沉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品牌价值。
甚至,有的人还会被流量反噬。
比如甚嚣尘上的肖战,现在明显已经处于受害人的行列了,但是,他的公众人物担当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