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口袋书,沉淀名人人格
记得心理学家荣格曾这么形容文化,他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读文化,其实读文化沉淀之后的人格。不管我们从什么角度来阅读文化本身,文化都是一个博大的存在,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去沉浸其中并登堂入室,但是,如果我们愿意,其实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将文化这座殿堂窥一下概貌,那还是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此刻的口袋书《中国文化常识课》,就成了我欣喜的拥有。整整8堂课,分别有《文化课》《书法课》《建筑课》《文学课》《哲学课》《历史课》《国学课》《绘画课》。
每本书的著作都是大家,王力(读过大学的人不至于不知道这个名字吧?),郑振铎(文学史上必不可少的一个标杆性人物),林徽因(也许你只知道人家是民国才女,但是你可能没意识到,她在建筑上的成就,丝毫不逊色与梁思成),吕思勉(大学必修的中国简史不可能不知道吧?)几乎每一个选择的名家都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有卓然成就的人。
也正因此吧,这书在内容与立意上就相当有高度了,目的不仅仅只是完成一本小书,更在于教化大众,以道德和品质让人得以拥有文化,以此在浩瀚的文化大海里,给每一个渴望可以远航的人树立一个标杆。
或者,以文化来启发一脉思想,当时读书之要义了。所以,第一本读的书就是王力先生的《文化课》。
王力的《文化课》我想在这些大家中的文化是相当有代表性的,何为文化便是他给我们讲述的第一个内涵,从文化的定义,娓娓道来,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种,文化于其间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今日之中国又起到了何种意义,这样的内容始终是让人无法避免的。于是,由此而引申来的什么是中国的文化自然就有了探究的基础。
从广泛的领域里,文化其实没有一个让人觉得应该要去完善的一个过程,但是中国文化的特点特征,在博古通今的王力先生眼里,就非常显然了,与外国文化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文化的根本要如何去追本溯源,今日之我们如何在弘扬的高度上寻找到自己的坐标……
真正拜读王力的著作之后才发现,其实,小书与思想,正是我们应该要阅读的经典。
《文学课》则是由现代著名爱国主义者、革命家、著名的作家、文学家、史学家郑振铎先生拉开讲解。他的文学课和王力先生一样,广博的文化海洋在他们眼里是浩瀚的,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在这里,他们汲取力量,也给我们带来独具特点的解读。
《文学课》的起源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一路文学的脉络清晰,一路上文化的河流流淌,一直到元明清,唐诗宋词欣赏,再到历史悠久之后,每一个不同的朝代代表性作家的简略叙述。最让人欣喜的,还有对文化和文学繁衍的叙述,在文学的长河里,不同的文学风格是每一个诗人的代表,而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也是我们见证了最辉煌璀璨历史文化的留存。
《文化课》和《文学课》最让我欣赏,因为这里成就的是一个多元化融合的文学体系,从先祖文字的形成,从文明的萌芽,再到辉煌的唐诗宋词还是元曲,再到真正蔚然大观的明清小说。这些值得我们欣赏的文化的凝聚,在不同朝代里的不同文学作品,正是不同历史与时代的精华。
让人欣喜的自然不止如此,比如林徽因的《建筑课》,文明的凝固的语言,其实就是建筑。而这本书便是从远古时期的建筑开始,从早期的文明建筑代表,再到我们见证到了人类的活动痕迹,从无意义的堆砌,再到明清时期代表不同身份、不同审美的建筑风格。中国历史上的建筑是历朝历代多少能工巧匠凝聚的心血,在匠心与艺术之手的雕琢之下,林徽因给读者呈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流派和风格特征。
吕思勉作为“民国史学四大家”中的佼佼者,自然不会在《历史课》中让我们失望,在书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婚姻的探讨,其实从很多到时候,我们都知道父系社会里,女性的婚姻地位本身就非常低下,但是,历史毕竟浩瀚,在这里我们见到的社会其实和我们当前的社会的演变不是完全一致,真实的历史,就在这些文字里不断成像。
很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书都是口袋书,即使是整套的函装书籍,随后抽出一册,我们就可以将小巧的书本放到口袋里,非常适合那些没什么时间但是又希望学习的人随身携带,一边阅读一边让自己增长见识,这,将是多么愉快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