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和探索未知的勇气,而我们想要保护好孩子天生的力量,想要让孩子学会选择,学会表达态度,就需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稳定的试错空间,让孩子可以在其中自由地选择、尝试、感受、发现、体会。
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要给孩子空间去试错,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的问题。空间给大了,一方面担心孩子过度放飞,无法无天,一方面也担心孩子闹出事来,家长难以收拾;空间给小了,又担心孩子会不会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有勇气、有创造力。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给孩子多大的空间去学习选择才合适。
其实在“给孩子安全稳定的试错空间”这件事上,与空间的大小相比,空间的安全稳定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给孩子画了一个圈,圈内是孩子可以自己主导、主动选择的范围,这个范围不会因为孩子做出的选择不符合我们的预期而轻易改变,孩子更不需要因为做了不符合我们预期的选择而接受惩罚。
所以,确定这个圈的大小时一定要首先问问自己,如果发生了最坏的情况,你能不能兜得住。
兜得住,是说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甚至微笑着鼓励孩子再选一次,而不是咬碎了后槽牙和血吞,靠不断重复“亲生的,不能打死……..”才忍住削孩子一顿的冲动。
兜得住有多个层面。
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孩子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危及他人,可能会导致出现安全问题的选择,自然不是孩子可以自由进行的选择。
但是在相对安全的圈子里,每个人对安全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看到孩子玩轮滑都担心得抓心挠肝,有的人甚至会主动带孩子攀岩、蹦极、铁人三项。
你的安全边界在哪里?
尊重自己的感受,不必强行压抑情绪,强撑着鼓励孩子。要知道,你的情绪都会悄无声息地被传递给孩子,你放松了,孩子才能感受到放松。
其次,是情感上的兜得住。
同样一件事,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给出的反应自然也会不一样。
认真关照自己的感受,认清自己的承受边界,不要轻易对孩子说出“你选吧”。
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孩子的选择,那不如一开始就把选择的范围缩小,而不是等孩子做出了选择之后再去剥夺、去否认。
我就曾在超市里见过这样的场景:
一位妈妈带着儿子来到零食区,对孩子说,挑点你想吃的吧,我们带去公园里野餐。
孩子听了当然是十分欢喜,立刻开始往货架上的薯片招呼。
妈妈一看就皱眉了,转头拿了两包奶酪棒和鱿鱼丝,对孩子说,薯片太不健康了,咱们不吃,吃这个吧。
小朋友当然不乐意了,抓着薯片不肯松手。
他妈妈在一边语重心长地教育孩子如何选择健康的零食,孩子还是一脸的不乐意。
妈妈急了,拉起孩子就往收银台走,边走边说,我让你选,你也不会好好选,下次还是不让你挑了。
孩子终于大哭起来。
我不知道后续他们的公园野餐是否顺利,但是从这短短的一段“亲子拉锯战”中,我可以看见,这位妈妈并没有了解给孩子选择空间的意义。
如果我们让孩子选,但是一旦发现孩子的选择和我们的预期不一致时,就立刻收回孩子选择的权利,其实是在无形中伤害孩子对于你给出的边界的信任感。
如果你给出的选择的空间随时都会被收回,那孩子又如何能放心大胆地自由探索呢?
最糟糕的是我们一开始让孩子选,之后又在孩子做出了那个和你期待不一致的选择时,责备孩子,这不是钓鱼执法吗?
这样做,不是在教孩子选择,而是教孩子察言观色和欺骗掩饰。
孩子可能在一次次的试探中,找到那个你可以忍受,他也可以接受的平衡点,比如他发现选薯片不可以,但是山药片似乎妈妈可以接受。那孩子下次就会小心翼翼地去寻找那个你可以接受的东西。
可这真的是我们的初心吗?
我们希望培养的是一个有勇气选择,有意愿挑战未知,有能力表达自己态度的孩子,还是一个会小心翼翼观察家长眼色的孩子呢?
说到这里,很多妈妈可能会问了,那吃薯片确实不健康呀,我们难道要放任孩子选择不健康的零食吗?
这其实是我们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接纳孩子的选择。
如果我们完全不接受孩子吃薯片,那就干脆不要让孩子选,自己买好零食带去野餐就好。如果我们可以接受孩子偶尔吃一点,我们也可以有条件地让孩子做选择,比如问孩子,A和B,你想要哪一个,或者是只让孩子选一个,剩下的还是家长做主。
我陪闺蜜逛超市时,她就对孩子说,你可以选择一种你喜欢的零食。
孩子很认真地在货架前挑选对比了许久,最终选择了一个造型非常独特的爆米花桶。
闺蜜什么也没说,自己买了一些更适合孩子吃的奶酪棒之类的零食,然后带着孩子去结账了。
孩子一路抱着爆米花桶欢欢喜喜,还给我们说了她选择这个爆米花的心路历程,也很开心地和我们分享她的爆米花。
最后,是金钱上的兜得住。
如果在孩子的某项选择上投入的金钱全部打了水漂,你能接受吗?
孩子选了一个一看就质量不佳却价格昂贵的玩具,你会怎么办?
孩子闹着要上一个兴趣班,你报了名,结果孩子去了几天就没了兴趣,你会怎么办?
在教孩子学习选择的道路上,我们总是那个买单的人,所以我们很难心平气和地看待孩子这样“糟蹋钱”的行为。
对此,我的建议依然是,找到我们自己能够承受的边界,然后坦诚地告诉孩子我们的顾虑。
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考虑自己的面子或者觉得孩子太小没有必要,不愿意告诉孩子我们有经济上的压力,可是这种压力又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会用另一种方式把它转嫁到孩子身上。
比如,指责孩子,你都有多少个这样的玩具了,一天到晚就知道买玩具。
比如,明知道孩子不适合学习某项技能,却因为交了钱而非要强迫孩子坚持。
我们总是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在孩子身上找各种问题,可是归根结底,我们其实是舍不得花出去的钱。
请记住,孩子只是年纪小,孩子不是没感知。
你的指责,可能会让孩子怀疑自己,产生不配得感。
孩子也许不懂怎么挣钱,但并不妨碍你和孩子聊你的经济压力,你的预算,孩子并不生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从小培养财富观并没有什么不好。
真正不好的是把我们由于金钱产生的压力,转嫁给孩子,变成孩子的问题。
如果我们让孩子选一个他喜欢的玩具,不妨先告诉孩子我们的预算。
如果我们要给孩子报一个兴趣班,不妨先和孩子商量好,我们先试上几堂课,看看是不是真的有兴趣,如果确定喜欢,那就要坚持把一期的课程学完。
孩子并不会因为你坦白自己有经济上的压力而小看你,但孩子会因为你的责备而怀疑自己。
我们的心有多大,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大。
先找到那个让我们舒服的边界,然后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妨和孩子一起,一点点去扩宽我们的安全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