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道今天的作业是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时,我感觉自己被难住了,因为很久没读书了,没得写。
后来想想,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看了之后收获还是很多的,就分享下自己学到了什么吧。
什么是知识?
书的一开始,成甲老师就讲了他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叫知识。
什么意思呢?
我的理解是,无论是我们自己主动学习还是被动接收的东西,都只能称之为信息,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信息并且应用在实际中,对我们个人的行动或思维方式产生了改变的信息,才能称之为知识。
四个字总结就是:学以致用。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像我们每天看很多公众号的文章,或许有很多共鸣,或许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然后呢?看完就完了。这些文章就成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接收的信息越多,每天就越焦虑,因为我们的生活还是一成不变。
而小A呢,他看了一篇关于早起改变人生之类的文章,看完热血沸腾,于是决定也要早起。接下来就每天6点起床,坚持了没几天,就发现:不对呀,早起也没见生活怎么变好哇,反倒早起多刷了两个小时的手机!
然后他就去思考原因,发现:咦?自己为什么要早起呢?早起是想做什么呢?
于是,他决定每天早起的时间用来看书。
可是,没过几天,问题又来了,坚持不住了:越来越起不来。
小A又开始去分析,这是为什么呢?噢,原来是自己睡的太晚了。
接着他又去研究怎么样才能早睡……
最后,小A成功早起并且不断进步了,那个时候他会发现,原来早起不仅仅是“6:00起床”,原来早起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到这,我们才可以说,小A基本掌握了那篇文章的知识,而看了就算了的我们,只能算是接收到了文章的信息。
所以说,知识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改变了我们行为的才叫知识。如果没有行动,我们接收到的不只是信息,还有焦虑。
如何反思?
我们常做总结,却很少做反思,总结和反思有什么区别?
本周看了3本书,感觉没什么收获——这叫总结。
本周看了3本书,感觉没什么收获,这是为什么呢——这叫反思。
书中的原文是: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那怎么做反思呢?
从小事入手,把生活案例化,深刻反思。
举例:
跟老公吵架了,原因是他说我“把房间弄得太乱不收拾”,我很生气。
事情过后得反思吧,老公陈述了一个事实,我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因为听了老公的批评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干家务不是你的活吗?嫌我不收拾你以前怎么不说,现在说是不是嫌弃我了?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一系列的反应让我又气又急,开始争论起来,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就吵起来了。
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因为我把对事=对人了,我觉得老公否定我的行为就是否定我这个人,就是不爱我了的信号。
突然,就会发现:噢,原来这次吵架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有一个错误的假设,而不是因为谁心情不好等等。
所以,当我找到了问题的本质后,我就会克制猴脑的出现,避免下意识给出错误假设。并且,我的脑中会有一个新的更趋于正确的假设——否定事并不代表否定整个人,批评不等于不爱。
通过一件小事的反思,获得了新的思维模式。
以慢为快
互联网的时代,走得太慢的人就会被淘汰,对于学习,什么才是快?什么才是慢呢?
一小时听一本书是快吗?未必。
两周弄懂一个知识点是慢吗?未必。
在这个速食的时代,我们追求更快更多,一年读200本书,十天学会一项技能……但其实,就像我在其他课程中老师讲到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要在关键原因上努力。
想要能力提升的快,不是说学习过程就要很快,而是说在关键原因上下苦功夫下慢功夫,通过提升学习的加速度,最终达到“以慢为快”的目的。
比如,我们看一本书,突然遇到一个没听过的概念,那你要不要去查去弄清楚?
查吧,好影响自己的进度,还打断了当下的节奏。
不查吧,万一影响后边的阅读怎么办。
其实,不用纠结,我们就是需要花大的精力和时间去解决那些自己不懂的内容啊?如果看完一本书,发现其中的内容都是你知道的,那读这本书有什么意义呢?
同样,我们看一篇文章,不是说看完了有共鸣点赞打赏分享一条龙服务就完了。我们花费了时间去看文章,就应该要让自己有收获。对那些特别有共鸣后启发的点,一定要停下来进行深挖。这个过程会使我们的速度变慢,但长期积累后,你会发现时间的复利。
以上三点,是自己读这本书的其中三点感受,分享给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