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因为没有人给他们抛出问题,引不起孩子的好奇心,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会了能有什么作用,在短期看来像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在长期看来更是茫然。他们只是背动接受硬塞给他们的一堆理论知识,记住,背下,考试。不知道这些是什么(来源),为什么要学(起因),学了能用到哪儿(实践),对自己有什么用(收益)。这些远远比打游戏要枯燥得多,在短期内还看不到正面的反馈,游戏可以升级,打装备,而学习换来的更多的只是催促和大人的不满。长期这样的状态肯定是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而设计、引导就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只求孩子平平安安也好,希望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也好,希望孩子能看到更广阔的天空后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也好,任何一种都没有错。家长们各种各样的期望,也深深印证了那句,孩子的起跑线在哪儿?全在父母身上啊!父母经历过怎样的人生,达到某一种高度,他们所希望的自然是孩子能比这个高度更高一点,就很满足了。我们所要做的都只能是尽可能的给他们我们所能给到最好的。但是有些差距是天与地的差距,距离大到根本看不到另一种人生是怎样的,甚至都不能想像。那么起到设计、引导这个重要环节的家长,从孩子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开始累积,到长大后形成的马太效应自然也是不可估量的差距。
这篇文章是晴妈写的。晴妈是物理系本科,天体物理研究生,从小给孩子输入物理知识,星球知识,并不是灌输,而是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事情,自然而然的就给孩子讲了,这是边玩边学了,对于晴妈来说,这些知识也是信手拈来,随时随地就可以把知识融入日常的小动作,遇到的小问题中。引导孩子好奇,引导孩子思考。同样可以想像音乐家,数学家,文学家,等等这些在某些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人当了父母后,在自己在专业领域里,对孩子的影响一定是特别大的。这些就是起跑线呀。那我们这些平凡人,不断寻求自身成长的父母,一定可以做些什么,在自己希望或者孩子擅长的方向,让孩子有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也不断地寻求自身的成长。
1、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需要家长花心思设计情景,创造环境,加以引导。想让他学习什么,一开始必须引导他对这件事情感兴趣。日常谈话中多用疑问句,开放型问句,引起孩子自己的思考。好奇心能带来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2、运用到实践
只有用才能会。就像语言,或者理论知识。只背单词很枯燥,也不能用来交流。只背公式很难记,记住了也难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学单词,把枯燥的理论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就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学了能有什么作用的过程。
3、真正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过程。知其然并要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如果这把钥匙不是死记硬背来的,而是经过自己思考,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而得出来的,那么遇到类似的锁也能靠自己打开。在体会到知识带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得到大大小小的正面反馈,带动内驱力自己主动探索的欲望会更强烈,给孩子建立一个良性的正面循环。
汉口江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