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时,如何让孩子主动想到方法
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用公式表示就是S=1/2ah。小时候,我的数学老师教学这个知识点时就是直接给出这个公式,让我背下来,然后就是做作业。至于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2,我不会去想,也不会去问老师。但是,这不妨碍我考试得到高分。
现阶段,自己教书,明白了要让孩子知道,怎么探究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高除以2。于是,利用书上的方法,让孩子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积,同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在里头。整节课学生有小组合作,且动手操作,看起来非常符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发散孩子的思维,利用一个三角形也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但是,我现在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孩子能想到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这个想法是老师告知的,还是学生自己看书看到的,孩子自己能主动想到的?如果不是孩子自己想到的,现阶段的教学,和我小时候的教学有啥区别呢?大概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吧?
现在的教学,无论是复习引导,铺垫,教师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得到现成的数学结论。所谓的探究教学,其实是为学生铺好了一个个台阶,几乎把学生送到了正确答案的门前,孩子只要轻轻一推,门就开了,得到了正确的结果。我想:这是真的在探究吗?孩子们长大后,遇到了新的问题,会有书上的这些提示吗?能有这样的好事吗?这种不是孩子主动想到的探究思路对孩子的成长确实有帮助吗?
我清楚的知道自己,现阶段的课堂探究,实际情形是我是导演,设定了一切,孩子是演员,他们在我的指导下被动的探究,执行着教师的指令……
探究的方向在哪里?为什么要往这个方向前行?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吗?孩子能自己主动想到吗? 哎,这个问题真的好难,咋办?继续探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