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空,把上次培训的内容通过录音、课件整理出来,对自己也算有个交代。我有时也有拖延症,拖着拖着就没影了。
当初培训结束时踌躇满志,心想赶紧把课堂笔记整理出来,后来因为一些杂事耽误,就拖到了现在。
老师姓徐,看着挺年轻,说话声音温柔,是我们上级业务部门内部办的报刊编辑,曾在各大报刊发表过文章。她给我们上课的题目叫《如何发现和写好**新闻》。
她讲课的方式有点与众不同,不是就课件照本宣科的讲,而是先和台下的学员互动,问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再来引出她讲课内容。
对基层的个别稿件,她一一讲解为什么不录用的原因,也赏析了几篇优秀的稿件,感觉她像一位语文老师,循循善诱引导着大家走进新闻的大门。
报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稿件呢?有冲突性的新闻,有温情的故事,有人情味、打动读者、真善美的、有趣的都是好新闻,要善于发掘。比如“抗癌厨房”新闻,其实是两三年前的故事,又被新华--社记者发现 炒作了一次,中央--电视台专门采访了一遍。
同行业、同系统接触的工作大同小异,差不多,要抓住“新”,有特色,有差异的做大做强。
要从研究政策入手,不要只专研新闻写作,和其他部门都要沟通。掌握他们想法,结合切入点,切入点一定要小。
研究政策就是读文件,把系统内文件吃透,才更有深度,更有新闻性。使自己成为政策的行家里手,从小事入手,转换角度想问题。
消息写作需做到:内容要新、报道要快、内容要简、标题要亮、导语要精、主体要详、背景要显。
凡是要写的新闻,都要深入采访,尽量寻找鲜活的例子,只有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才有血有肉,有感染力。
“处处留心皆新闻。”挖新闻、写新闻是一个艰苦的、常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过程。这要靠悟性,更要靠平时的积累。新闻一定是跑出来的,有许多新闻线索她都是和基层单位领导聊天时聊到的,正应了那句话“无心插柳柳成荫。”
写一篇稿子,首先不是定标题,而是定框架,是采用三段体,还是采用两段体?其次是定第一段,第一段的模式是这样的:意义+时间+事件,第二段一般是对事件详细描述,要达到什么效果?就是这段文字点明意义,点明中心。最后精心拟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
如何提高投稿命中率?“小切口”报道比较容易得到青睐。提倡必要的采访,了解背景,判断价值。看同类文件、其他省市的报道,找不同点,判断价值。牢记媒体“喜新厌旧”特性,切忌“人有我有。”媒体特别喜欢小人物故事,不要高大上。
新闻的写法(以新闻价值为第一原则),用事实、数据说话。消息提倡使用倒金字塔经典结构,一般不超过800字。通讯应该有场景,有细节,一般不超过2500字。
梳理有价值的内容,改成新闻,尽量口语化,越通俗越好,没有文化的人能听懂,这个新闻就成功了。
最后,徐老师总结以下几点:
1、在政策大背景下做好稿件的立意,了解和掌握各方面工作动态,挖掘值得宣传的人和事。
2、勤于总结,善于发掘日常工作的重点、亮点和闪光点,见缝插针,精心提炼,在宣传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3、发稿之前反复修改,人名、地名、数字,职务职称等敏感并很重要的元素一定要准确,力求完善。
4、经常深入基层,努力采访或挖掘新闻,反映工作新进展。
5、研究不同媒体属性不同体裁稿件的写作方法,凭好稿征服编辑。
6、把每条新闻做到极致,不浪费任何一条新闻,能做大的尽量做大。
我为什么喜欢听这样的培训?因为我爱好写作,写新闻和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把新闻写好了,一样可以促进写作。
可惜单位这种培训机会不多,所以台下本系统的许多同事,大都是90后,听得很认真,还拿手机拍课件,应该都有收获,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培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