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694464/3230f5b45e9ec029.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94464/006bd708769ca3d5.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94464/86d8af4539c7e487.png)
扫墓:只是祭吊,不是祭祀
怀念先人、祭奠亡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之一,然而,祭奠方式却总体上分为祭祀与祭吊两种。
祭祀,一般在秋收之后、新年到来之前,后来渐渐以冬至日、过年期间为主要祭祀日。
祭祀之目的有三:一是颂其功德;二是告慰亡者;三是祈求其神灵护佑。
所以,祭祀须上贡品、念祭祷之文。
所用祭品,有烹杀的猪、羊、牛等牲口,故称为“牺牲”;所念祭文,因书之于竹简绢帛,故称为玉帛。
《曹刿论战》里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诚”的话,就是指国君非常重视祭祀。
祭吊,一般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如亡者的逝世日、生日)。
祭吊之目的,只在怀念亡者,或不忘其功德,或表达崇敬之情。
所以,祭吊不必上祭品,尤其是清明之际。
为什么呢?因为清明之际,正是天地万物生长之时,动物孕育之期,最忌杀生。一般是折枝柳、献朵花、拂上一柸新土即可。
所谓越简单,亡者之魂越心安!
今之清明扫墓者,不知祭吊与祭祀之分别,有的把场面弄得轰轰烈烈,有的将祭品摆得豪奢夸张,此等行为必然导致的后果是:
上,不顺自然,得罪天地;下,不知文明,惊扰鬼神。
务必要改!
要改!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94464/00e1acec34c3cbce.png)
踏青:多投身自然,少走近古迹
旅游,除了特定功用外,一般分为两种:观自然风光、游前代古迹。
然而,古人早就告诫我们:春游要投身自然,秋游方才叹昔怀古。
尤其是清明时节,古人认为,天地间生机勃勃,投身在森林里、芳草上、花丛间、甚至是濛濛细雨中,皆可得天地之正气,利身心之健康。
而清明时节,孤魂野鬼四处飘零,你若冒然进入古城、废庙、古墓、甚至是乱坟岗,情何以堪?
唐代诗人杜牧有首诗非常著名,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么,问题来了:一向风流倜傥的大才子,何以遇到一点小雨,就要断魂?
因为他行走在很多破败、荒弃的寺庙间啊,那些经过南朝乱世的古迹,正不知要给人带来惊悚呢!
春风十里,还是去赏花观柳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94464/56ebb91d9897e154.png)
美食:注重素食,别忘寒食
古人以其超然的智慧,一再告诫我们:春天要多吃素食,多吃寒食。
如今,为了瘦身、健康,人们多已知道素食的益处,却忘记了寒食的必要性。
其实,在古代,清明前一天,被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由来,介之推的故事,只是民间演义。真正的意义,在于生态环保,在于健康养生。
寒食,就是不经过火的烧、烤、烹、炸、煮,就是生食。
据考古研究,人类一开始的食物,都是以采摘的果、菜、食用菌为主,而且是生食!
所以,素食+寒食,才是最适合人体健康。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94464/2222967faee47c29.png)
何况,从生态环保角度考虑,素食有利于动物保护,寒食更是减少能源消耗。
尤其是清明之际,动物正处在孕育期,唐诗有:
劝君莫食三月鱼,万千子孙在腹中。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又有诗曰:
寒食少烟火,人间清且明!
用一天时间,以水果、生菜等度日,过一个完整的寒食节,真正是利己、利它、利天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