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
《复活》就取材于列夫托尔斯泰本身,他身边的人和事,以及整个沉沦的俄国。
不认识列夫·托尔斯泰,就不可能认识俄国。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社会的缩影,而《复活》则恰如其分的浓缩了托尔斯泰跌宕起伏的一生。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在最后时刻对自己所经岁月的总结。
《复活》中的人都有托尔斯泰和他身边人的影子,特别是他笔下的聂赫留朵夫就是在精神世界分裂的他自己,他终其一生所追寻的觉悟就是《马太福音》第十八章里记录的基督的那段话:
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的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因此没有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我看的是这本中英对照版,好处是可以学习英语,还可以学习优秀译者的地道表达。但有删减,不能全面的理解托尔斯泰倾注在这本书里的思想。不过不用担心,依旧可以提取到书中的精华部分。
《复活》一书主要讲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在年轻时诱奸了一位半小姐半女仆性格的玛丝洛娃,然后扔下100卢布就仓惶逃走了,玛丝洛娃因此流落风尘。而聂赫留朵夫也像其他贵族一样,开始他堕落糜烂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玛丝洛娃以谋杀罪出现在法庭的被告席上,而聂赫留朵夫则是陪审团中的一员。他这才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当年犯下的罪,他终于醒悟,他要赎罪,他打算和玛丝洛娃结婚。无论她到哪,哪怕是去西伯利亚做苦役,他也要跟随。
而在他赎罪期间,他为玛丝洛娃在各个政府之间奔波,见识到了从政府官员至监狱看守的残忍和罪恶。可怕的是,他们竟认不为此羞耻。他也认识了很多在受苦的人,他们伸张正义的呐喊声被无情的镇压在监狱里。
玛丝洛娃也一样,即使有聂赫留朵夫的帮助,即使她无罪,但当时俄国社会贵族阶级愚昧腐朽,农民被压迫的苦不堪言,没人相信她的无辜,甚至都在歪曲她,玛丝洛娃无法改变去西伯利亚的命运。
而聂赫留朵夫也终于放弃尝试,他看透了上层社会的无理法则。他眼睁睁看见的真理却没人愿意听,都认为他疯了。这也注定了聂赫留朵夫孤独又无力的挣扎反抗终究要以悲剧收场。
在去西伯利亚的路上,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认识了很多思想别具一格的人。有放弃贵族的一切去帮助大众的谢基妮娜,坚持自我又纯真的西蒙松,还有正在洗净灵魂的玛丝洛娃,她那一半小姐的灵魂终于压倒了那一半奴性。
置之死地而后生。玛丝洛娃纯洁的灵魂在历经生活摧残后死去,在遇见那些政治犯后才复活。如被无情践踏的草丛被阳光和雨露滋润。
而聂赫留朵夫是看到了人生苦难之后杀掉了从前腐烂的自己,又生出一个全新的聂赫留朵夫。他终于不再受外界影响,尊崇自己内心的呼唤、遵循上帝指引而行动。
玛丝洛娃又爱上了年少时一样善良的聂赫留朵夫。但是她为了不再让他受苦,而选择和西蒙松结婚。
最后聂赫留朵夫的感悟也可以说是托尔斯泰的感悟:
他认识的那些革命者,其中有很多无私奉献的好人,但也不乏有为己利的坏人。聂赫留朵夫也一样,不否认他就是坏人,而也无法忽视自己善的一面,人皆有罪。而人间之所以还维持美好,不是因为惩罚有罪之人,而是那些处于弱势的人依旧用爱包容身边的一切。
书中还有两个人物不得不提一下,也有可能是我的过份解读。
聂赫留朵夫的姐姐娜塔丽雅和她的丈夫拉戈任斯基。
托尔斯泰背后有一位默默付出的女人-他的妻子索菲亚。她妻子不仅原谅了他年轻时的放纵,还操持着家里大小事务,让托尔斯泰得以安心写作。她还为托尔斯泰的书提供灵感,可谓是一对神仙眷侣。
但晚年时,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吓坏了索菲亚。当托尔斯泰请求她跟他一起流浪时,索菲亚拒绝了。她难以接受,而且她还有一大家子要养。
书中聂赫留朵夫对他姐姐娜塔丽雅的看法转变应该就影射了托尔斯泰晚年对索菲亚的想法:
他觉得当年同他那么亲近的娜塔丽雅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个跟他格格不入的胡子蓬松的讨厌丈夫的奴隶。
而这个讨厌丈夫拉戈任斯基也许正是托尔斯泰从前的自己。涅槃重生后的他讨厌从前的自己。
托尔斯泰的思想深度难以参透,他的文学造诣更难以企及。我只能透过他的书理解那些皮毛。
多看经典,多看列夫·托尔斯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