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跨年演讲里面,说了这么一句:现在这个时代,成了角儿还要挨打。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代几乎是所有人都想成角儿的时代,最起码那些能够大半夜的还在听罗胖嘚啵嘚啵没完没了的那一群人,都有成角儿的心理暗示。
其实想成角儿,符合人类自然进化的规律。谁都想为自己争取到最优化的成长空间,这就是广义的成角儿。
《霸王别姬》那部电影里,说要成角儿,得挨多少顿打呀。罗胖把这句话扩展了外延,指出当今社会生存的不易,说成了角儿还要挨打。这话本身确实有道理,罗胖举的例子有罗永浩,俞敏洪,张兰等等,都在辛辛苦苦地努力工作。其实在我看来,罗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他实在忍不住的咳嗽声,就可以说明一切。
想成角儿,这是许多人的愿望,但是我想进一步扩展一下那句话的外延:挨了打,就一定会成为角儿吗?很明显不一定,甚至可以说是,挨打常有,成角儿不常有。
所谓的角儿,指的是已经崭露头角,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比较公认的成绩,获得了相当的社会地位,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基础,通俗的说就是已经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高高在上了。
成角儿之前要挨打,这不奇怪,成角儿以后还要挨打,就多多少少有些奇怪了。这样的挨打,其实更多的是建立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基础上。
既然成了角儿,已经卓然不群,已经出人头地,是可以不再挨打的。但是为了保持住那个角儿的光环,必须要继续挨打,这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竞争如此激烈,一天不挨打就有可能让光环褪色,十天不挨打,就有可能失去角儿的头衔。为了让自己永远是个角儿,那没办法,只有继续挨打。
这个道理基本上人人都懂,也都愿意通过挨打成为角儿。然而问题是,仅仅挨打,并不一定能成为角儿,甚至很难成角儿,这也是规律。
要是挨了打就能成角儿,角儿也就不那么值钱,也就失去了所谓角儿的技术含量。
那就要继续扩展那句话的外延,我们愿意挨打,不需要一定是为了那个角儿。角儿,永远是少数,那个光环永远只能出现在个别人的头上,不管怎么去挨打,那个成为角儿的比例很难改变,不然就算不上角儿了。
既然这样,还不如抛开什么角儿不角儿的,我们应该在内心深处认识到,生活不过就是挨打的过程,不挨打不生活。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挨打,只有挨打,才能为自己获取必要的生存条件,才能在这个社会上像个人一样的存在。
事实也是如此,尤其是近几年的生存环境,更加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好挨打的准备,在挨打中成长,在挨打中生存。卷这个字,不管怎么来的,但是它所表达的含义,已经说明了挨打的必要性。
那就开开心心的去挨打吧,挨打,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如果不挨打,那就没办法做一个人,没办法按照人的经历来生存。
好吧,不挨打,不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