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修习四如意足
头衣烧燃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当尽断。为断无常火故,当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当断何等法无常?谓当断色无常,当断受、想、行、识无常故,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一七九)
修习四如意足断除色,受想行识之苦。
2 释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有异婆罗门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瞿昙所修梵行?”
尊者阿难语婆罗门:“为断故。”
复问:“尊者何所断?”
答言:“断爱。”
复问:“尊者阿难,何所依而得断爱?”
答言:“婆罗门,依于欲而断爱。”
复问:“尊者阿难,岂非无边际?”
答言:“婆罗门,非无边际,如是有边际,非无边际。”
复问:“尊者阿难,云何有边际,非无边际?”
答言:“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罗门,于意云何,汝先有欲来诣精舍不?”
婆罗门答言:“如是,阿难。”
“如是婆罗门,来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答言:“如是,尊者阿难,彼精进、方便、筹量,来诣精舍。”
复问:“至精舍已,彼精进、方便、筹量息不?”
答言:“如是。”
尊者阿难复语婆罗门:“如是婆罗门,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四如意足,以一乘道,净众生、灭苦恼、断忧悲。何等为四?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如是圣弟子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断爱,爱断已,彼欲亦息。修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爱尽,爱尽已,思惟则息。婆罗门,于意云何,此非边际耶?”
婆罗门言:“尊者阿难,此是边际,非不边际。”
尔时婆罗门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五六一)
在杂阿含经中论说四如意足的经文仅剩这一经,因此在此全录了此经。
有位婆罗门问阿难修习的是何种梵行,阿难说断爱,婆罗门又问,依于什么断爱呢,阿难说是依于欲断爱,婆罗门很奇怪,又问,如果是依于欲断爱,那么岂不是没有尽头了吗?婆罗门显然认为欲也是爱的一种,如果是依于欲断爱,那么爱断了之后仍是会有欲存在,因此他有此疑问。
阿难用了一个类比来解答这个问题,他说:比如你婆罗门在来我这儿之前,有一个“想要来我这儿的欲望”,这个欲望是善法,但是当你来到我这儿之后,你的这个“来我这儿的欲望”也同时没有了,此时这个善法就舍弃了。同样的,依于欲断爱也如此,当你在没有断爱之前,你有“断除爱的欲望”这样的善法,但是当你断除爱之后,你的这个“断除爱的欲望”的善法也同时没有了。
阿难的回答展示了学佛的两种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择善法,依善欲。在此阶段是以欲制欲,比如有学习佛法断除贪嗔痴的欲望,并因为这个欲望而努力修习佛法;第二个阶段是善法亦灭。当贪嗔痴断除之后,那么这个想要努力学习佛法的欲望也同时止息了,即达到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的标准命名为: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心定断行成就如意足、思维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这四个标准命名中都有“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其意义如下:
一、定,谓止息,停止;
二、断行,行谓造作,断行,谓断除了欲爱的造作;
三、成就,谓达成,完成;
四、如意,谓合乎心意,要注意的是,如意在佛法中指,意坚定,心不再追逐五欲功德;
五、足,谓满足。
四如意足,包括了四个方面:欲,心,精进,思惟。这说明努力修习佛法的欲望应该包括四个方面:有强烈想要断除贪嗔痴的欲望,有强烈离于贪嗔痴的心念,有强烈的精进,有强烈的正思惟。
四如意足仅表示圣弟子四个方面达到了合乎心意的满足,表述的是圣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心意的状态,在这个阶段,“我”的造作完全停止,与任何神通没有关系,虽然四如意足在某些经典中译为神通等,但佛法与神通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本书也不认为神通是好的译法,因为这种译法极容易给人以误导。
是否必须断除所有贪嗔痴才能体验四如意足,我们认为,只要能够断除某一种贪嗔痴,就能体验到某种程度的四如意足。比如某嗜酒者如果完全断除对酒的欲贪,那么他就能从四个方面体验到断欲贪的利益,首先,他不再对酒有想或不想的念头,这是所谓的心如意足;其次,他不再对酒有欲望,对酒有无都安之,这是欲如意足;第三,他断除酒欲,那么他不必再为戒酒而忍受痛苦,这是精进如意足;第四,他从嗜酒转到对酒无所欲染时,就能感受到身体的变化,给他带舒适感,这种舒适感就是思维如意足。
3. 以欲制欲
时尊者阿难为说法言:“姊妹,如此身者,秽食长养、骄慢长养、爱所长养、淫欲长养。姊妹,依秽食者,当断秽食;依于慢者,当断骄慢;依于爱者,当断爱欲。
“姊妹,云何名依于秽食,当断秽食?谓圣弟子于食,计数思惟而食,无著乐想、无骄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持身故、为养活故、治饥渴病故、摄受梵行故,宿诸受令灭,新诸受不生,崇习长养,若力、若乐、若触,当如是住。譬如商客,以酥油膏以膏其车,无染著想、无骄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运载故。如病疮者,涂以酥油,无染著想、无骄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疮愈故。如是圣弟子计数而食,无染著想、无骄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养活故、治饥渴故、摄受梵行故,宿诸受离,新诸受不起,若力、若乐、若无罪触,安隐住。姊妹,是名依食断食。
“依慢断慢者,云何依慢断慢?谓圣弟子闻某尊者、某尊者弟子,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闻已作是念:彼圣弟子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今何故不尽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后有?当于尔时,则能断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姊妹,是名依慢断慢。
“姊妹,云何依爱断爱?谓圣弟子闻某尊者、某尊者弟子,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等何不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彼于尔时,能断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姊妹,是名依爱断爱。姊妹,无所行者,断截淫欲和合桥梁。”
(五六四)
阿难尊者提出了借善法以断恶法,这是达成四如意足的第一步骤。在经中,尊者提出了三个原则:依食断食;依慢断慢;依爱断爱。
本经有一个有趣的缘由,某位比丘尼爱慕阿难,经言:时有异比丘尼,于尊者阿难所,起染著心,遣使白尊者阿难:“我身遇病苦,唯愿尊者哀愍见看。”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往彼比丘尼所。彼比丘尼遥见尊者阿难来,露身体卧床上。尊者阿难遥见彼比丘尼身,即自摄敛诸根,回身背住。彼比丘尼见尊者阿难摄敛诸根,回身背住,即自惭愧,起着衣服,敷坐具,出迎尊者阿难,请令就座,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在杂阿含经中,阿难尊者经受住了女色的诱惑,而在汉地大乘佛教《楞严经》中,尊者难以抵制诱惑。两者不同的记载,发人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