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空间杂文随笔精选录散文随笔专题投稿
“轼”意人生 --走进苏东坡的世界(其三)

“轼”意人生 --走进苏东坡的世界(其三)

作者: 天心鸥兹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15:37 被阅读29次

聊聊苏轼的爱情和才华

                          --  琴棋书画之外,苏轼比你想象的更优秀

若论爱情,苏轼的一生,或许有很多的韵事,不过唯有三个都姓王的女子,先后走进了苏轼的心底,慰藉了他的一世深情。

爱情、婚姻,其实和赌局是一样的,它们都会选择在你最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决定,然后所有的必然都由这一个决定开始了,现代人如此,古人亦如此。还好,这一局苏轼赢了。

苏轼第一次走进婚姻走进爱情是他十八岁那年,对,这不是虚构的电影情节,这是真的爱情故事。那时,他的妻子王弗小姐十六岁,比他更小,正是青春模样,那时的爱情是不是很叛逆呀?并不是这样。

大家还记得《甄嬛传》中有一个桥段:开头雍正皇帝在皇宫选秀前,沈眉庄的母亲说如果皇上太后问你读过什么书,你怎么回答?眉庄说她读过《左传》、《孟子》,沈母立刻打断了她,告诉她皇帝选秀是要充实自己的后宫,延绵子嗣,并不是要选大臣。后来秀女殿选时,眉庄只说自己读过《女德》与《女戒》,深得太后喜欢。

而王弗不用人教,就懂得如何来抬举自己的文豪丈夫,虽然当时的苏轼还称不上是文豪,不过但凡文豪,似乎都可凭借几岁能诗、几岁能文的天赋名扬一方,所以在王弗的心目中,苏轼已然厉害的不得了啦。

王弗过门时,声称自己没读过书,但是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总在一旁不肯离去,有时候苏轼背书遗忘了或者错漏了,王弗就在旁边提醒,但等苏轼要和她探讨的时候,她又说自己并不精通,偶尔提醒只是巧合。难道所有苏轼不会的都是她会的只是巧合吗?不过只是这位善解人意的妻子为了成全丈夫的面子罢了。

王弗与苏轼成婚后的第三年,苏轼和弟弟苏辙还有父亲苏洵就离开家去外地任职了,家里只留下了王弗、她的婆婆和苏辙的新媳妇,王弗是长媳,所以这个持家的重担就落到了她的肩上。后来,直到婆婆病故,苏家的男人们才从京城赶来,这三年,一直是王弗支撑和操持着这个家,她的勤劳与贤惠,不用多言了吧。

大家知道,苏轼是个天真派,心思单纯,总是活在诗意之中,并不去在意这个世界的真实,甚至是残忍与无处不在的险恶人心。相比之下,王弗比他的这位诗意丈夫更理智,更食人间烟火,在苏轼为官凤翔期间,王弗曾送给苏轼三句话,让苏轼如获至宝,原话是如何说的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但大意应该是:天下有贼;言多必失;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见王弗对丈夫的深爱与体贴。

这样一个女子,怎能让苏轼不爱呢?他爱王弗,并且畅想着和她白头到老,可是命运总是违背人意,后来王弗病逝,永远的离开了他,那一年,苏轼二十九岁,王弗只有二十七岁。次年,苏轼的父亲也病故了。

苏轼含悲送老父和自己妻子王弗的灵柩回四川故乡,守了整整三年。这三年,苏轼没有为王弗作一首诗,也没有填过一阙词,人们以为他对自己妻子的离去并不伤感,可是在这三年里,苏轼在妻子坟茔的山上亲手栽下了几千棵松树,那每一抷土里埋下的难道不是思念吗?那每一片青翠生长出的难道不是爱吗?

公元1075年,苏轼在山东密州做官,正值“蝗旱相仍,盗贼渐炽”的劫难,而这一年,他的妻子王弗也已去世十年了,他提笔写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了,你与我阴阳相隔,你长眠在家乡的山岗,我四处漂泊;你又在我的梦里出现了,正对镜梳妆,那情形,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模样,而我,在这尘世的消磨中已经两鬓如霜。

字里行间,是苏轼对亡妻道不尽的思念,纵使再坚硬的心,看到这里也会变得柔软吧。

丧期守满,苏轼迎来了他的第二位妻子王闰之,苏轼能在爱妻去世后不到一年便定下这门亲事,并不是苏轼对亡去的人无情,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位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温顺贤惠,和王弗的关系很好。王弗去世时,留下了自己与苏轼唯一的孩子苏迈,当时只有六岁,没有什么是比稚子丧母更可怜的,苏轼一个大男人,又要在外做官,没有能力一直陪着这个孩子照拂他,可如果将他与王弗的孩子交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手里,苏轼不放心,唯有王闰之,是万全之策。事实证明,闰之不负苏轼,不负逝去的堂姐王弗。

“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她也把她所有的爱都给了苏轼和这个家。王闰之比苏轼小了十一岁,她从小便目睹堂姐与这位才子的伉俪深情,并对苏轼的才学非常仰慕,所以当堂姐病故,苏轼落单,王闰之也愿意来做堂姐的接班人。

苏轼也没有让这位内心善良的女子失望,他送给王闰之的第一个礼物便是名字。是的,王闰之在嫁给苏轼之前是没有名字的,家人只是唤她“二十七娘”,这在封建社会并不罕见。苏轼却不这样想,他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是他自己,然后才是他人的某某,有一个堂堂正正的名字是一个人应有的权利。

闰之,这也是苏轼根据她的出身月份为她取的名字,“闰”也有增添的意思,饱含着苏轼对她的祝福,不仅如此,苏轼还为王闰之取了表字“季璋”,“季”是王闰之在家中的排行,而“璋”则是美玉,可见苏轼待她是何等珍视。

王闰之陪伴苏轼最久,他们一起度过了二十五个春秋。这二十五年,也是苏轼官场最为颠沛的岁月,她默默地陪在苏轼身边,给了苏轼最贴心的的照顾。苏轼五十六岁时,王闰之撒手人寰。

又过了三年,苏轼被贬到了广东惠州做官,虽然在这期间,苏轼又找到了一位生活伴侣,并且又经历了沉浮流离,但他却没有忘记每年正月初五这个日子,这是王闰之的生日,他也没有忘记王闰之生前喜欢求佛诵经、买鱼放生。

于是在那一年的正月初五,他与侍妾朝云一起买鱼放生,来纪念王闰之的生日。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同安君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

其实朝云与苏轼初次见面,并非是在王闰之去世之后,而是早在苏轼任职杭州时,朝云就来到了苏轼的家中。那一年,苏轼与朋友在西湖畔宴饮,请来歌舞伎助兴,其中舞技高超者就有朝云。

等歌舞作罢,伎子们换了常服,朝云自然淡妆、衣裙素净地来到苏轼的面前时,苏轼那颗已被世事伤透的心,仿佛一下子痊愈了。

此次相遇之后,朝云便脱去了伎人的身份,随苏轼归家。不过此后二十年,她只是以侍女的身份陪侍在苏轼身边,直到王闰之去世,苏轼才正式纳她为侍妾。

如果说苏轼与王弗之是两小无猜,与王闰之是相濡以沫,那么他与朝云之间,便是心有灵犀了。苏轼被贬惠州之时,朝云常常为苏轼唱他的词《蝶恋花》来消遣,可每当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又止住歌声,凝噎而泣。东坡问她原因,朝云答:

“妾所不能竟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欣然大笑,他们是那样的惺惺相惜。后来,朝云去世后,苏轼再也没有提过这首词。

朝云从小命苦,被卖到歌舞戏班,沦落风尘,没有自己的姓氏,后来到了苏轼的身边后,苏轼便以夫人之姓赐之,从此,她就叫王朝云。她陪伴了苏轼二十三年,后来长眠在了惠州西湖孤山,去世时也只有三十四岁。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梅花》

朝云就是苏轼的那一枝梅花,梅花凋落了,以后在苏轼的世界里,便再不会有那样一朵梅花了。

在同一个姓氏里,有三个女子,那样的巧合与机缘,完整了苏轼对爱情的自我表达。也许你可以说苏轼爱的不够专注,可这并没有阻碍他爱得深沉、爱得真实、爱得那样令人羡慕而又怜惜,这就是苏轼的爱情故事啦。

让我们话题转一转,再来聊聊苏轼的才华吧。

首先说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擅书法、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其文风,汪洋恣肆,潇洒畅达,他在《答谢民师书》中曾说自己写文章是: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黄州文,是苏文的高峰,其中《赤壁赋》是其高峰之巅。

蒋乾绘 苏轼《赤壁赋》笔意图卷

苏轼诗风,清新豪健,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多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元丰四年暮春三月,苏轼写下《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 寒食帖长卷

此帖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沉郁苍劲,极富感染力,黄庭坚在此帖之后题跋: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朱弁(bian)《曲洧旧闻》评价苏文:

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为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鲁直亦瞠乎其后矣。

皆是称赞苏轼的文学造诣之深,令后人望其项背。

苏轼词风,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狭窄题材,形成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

他不负恩师欧阳修的期许,开词派新气象,并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了词的领域,突破了‘词庄词媚’的界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后世词的发展贡献巨大,尤其黄州词,是苏词的奇观。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代表词作, 都流传甚广。

苏轼书法,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传世的书法墨迹有《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黄州寒食诗帖》等,其中寒食帖书法笔力沉劲,气势磅礴,是东坡晚年书法的上乘之作,被后世誉为继《兰亭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画风,主张“神似”,喜作枯木怪石,也能画竹,学文同。

文同,何许人也?这里要多说一下,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以学名世,尤其擅长画竹。

巧的是,他与苏轼是亲表兄弟,还是苏轼学习画竹的老师。文同诗文书画皆精,深为司马光、文彦博等人赞许。

文同绘 墨竹图

表弟苏轼更是对他敬重有加,亲厚无间,东坡曾说:

与可于予亲厚无间,一日不见,使人思之。

还写过一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来怀念文同,且两人同为“竹痴”,苏轼曾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既是苏东坡的自况,也是在点评文同一生对画竹、爱竹的痴情。

公元1078年,61岁的文同不幸病逝于赴任途中,东坡得知噩耗,以手摩拳画册,挥泪不止。

论画,苏轼曾说: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其传世画作《木石图》就鲜明的表达了这一特点。此画流落海外多年,今年十一月份,这幅传世名画以4.636亿港币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专场成交,创下中国古画最高纪录,如今终于被中国竞买者购得,可以说是国宝又回家了。

苏轼绘 木石图

苏轼还与禅宗结缘,创作禅宗诗,几乎贯穿了苏轼的一生。

北宋时期,禅宗思想盛行,苏轼被贬黄州后,在远离朝堂的那些年,仕途失意,以及后来身陷乌台诗案,几近濒死,这种种的人生低谷和不如意事,使得苏轼尝尽了人生况味,由此,苏轼更加自觉地去汲取禅宗思想的养分,并融会贯通,将禅与佛的元素融入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也成为了他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

可以说,某种程度上,禅宗对苏轼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催化和酝酿作用,使苏轼获得了更为深邃的精神境界和更为洒脱的人生情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如梦,转瞬即逝,那些世事变迁,偶然留下的一些痕迹,就像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一串爪印,飞鸿已不见去了哪里,那爪印最终也会消失无形,世事亦如此,你什么也留不住。

生而为人,情可深,意可重,但莫要强求,凡事皆有因缘和合,相互相生,唯有“安心”而已,明白了这一点,岂不是会活的更洒脱嘛。

有主还须更有宾,不如无境自无尘。

自从半夜安心后,失却当年觉痛人。

              -- 《钱道人有诗云》其一

苏轼在禅悟中,从“有主有宾”到“无境无尘”,物我相遇,物我消融,如天心圆月,寂然长照,如如不动。

这种种的禅意诗文,无不透露着苏轼的内心世界,透露着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从悲痛中走出,渐渐趋向于禅者的高蹈超脱,淡漠了俗世中那些梦幻泡影,痴迷妄念。

晚年的苏轼更是研习三教,以禅为自己关照这个大千世界的眼睛,禅的出入,佛的悲悯已近融入了苏轼的血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有僧友维林陪伴着,给予他灵魂的慰藉。苏轼在绝笔诗《答径山琳长老》中写道: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这其中不仅有东坡对生命的禅辩,还有他看淡生老病死的超脱,这也是苏轼的禅宗思想臻于至境的表达。

苏轼与美食,也可以说是“吃”心绝对了,提起吃的,这可不仅仅只是现代人的专利,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就只说到宋朝,那就已经要流口水啦。

那提及苏轼与美食,当然首先想到的便是那道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啦,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话说苏轼在杭州做官期间,闲着没事的时候,除了写写信、写写诗文,他还喜欢亲自下厨烹制各种菜肴。有一次家里来客人,苏轼烧了一锅肉要招待人家,结果他把肉下锅后,就陪着客人下起棋来,几个小时过去了,才想起来锅里还烧着肉呢,急忙去看,意外的是肉并没有烧糊,而且色泽鲜亮,香气扑鼻,尝尝之后还真的很美味,连忙把这肉端上了桌,客人赞不绝口。东坡还为此写了一首炖肉歌: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从此,这道“东坡肉”伴着这炖肉歌在附近地区广为流传,还有人专门来求教东坡这肉的做法,使得这道肥而不腻,味美可口的东坡肉一直流传至今,让后人也有机会一饱当年苏轼的口福。

其实不止“东坡肉”,苏轼还爱吃鱼,据说他吃鱼常常也是自己动手烹制,他在《鱼蛮子》一诗中还记述了自己做鲤鱼的方法:

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 破釜不著盐,雪鳞芼青蔬。

还写有《煮鱼法》一文,详细介绍了他煮鱼的心得:

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真是不得不佩服苏轼他老人家,样样皆能,样样皆精,这烧鱼的样子,俨然是一位手艺绝伦的大厨啊。

苏轼的诗词里还记录了很多美食: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

                                      --《食荔枝》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上元竹枝词》

这些描述美食的诗句,让我们后人读来不禁一笑,原来大文豪苏轼还是一个十足的“吃货”呀!

关于苏轼,还有好多好多有趣的事情,值得我们认真的去探索,去感受,去纪念他。“苏轼”这样简单而又无比丰富的两个字,简直就像一本读不尽的传奇书,像一场不落幕的时光电影,藏着解读中国古代文人以及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密码,帮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北宋那片温存的白月光里,做一回“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大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轼”意人生 --走进苏东坡的世界(其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wnw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