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是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人类存在的全部目标和终点。”这句话貌似励志,却在心理学试验中一次次被挑战。心理学实验证明,以幸福为全部生活目标的人,并没有变得更加幸福。
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和她的团队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人们看能让人愉悦的电影片段。一组人被提前告知“你会更幸福的”;另一组则什么也不说。结果显示,被提前告知会“会更幸福”的人,情绪反而变糟糕了。
难道追寻幸福会恰得其反吗?
结果发现,追求幸福的确会让人更加幸福——但是要选对姿势。她区分出2种不同的方式:
幸福优先策略: 优先把可能让自己幸福的事情安排在生活中,关注点在“安排生活”,幸福是随之而来的概率事件。
幸福唯一策略: 认为幸福是生活唯一和最高意义的目标,关注点在“幸福的感受”本身。
结果发现,幸福唯一策略的人满意度呈现下降状态(相关系数-0.34),而幸福优先策略的人则显著变好(相关系数0.45)。(一般绝对值大于0.2是有点关系,大于0.4则关系较大。)
我们在正文里准备了这个量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测区分一下你更加倾向于哪一种?
幸福有点像赚钱,你把注意力放在做好事情、创造价值上,钱也就来了。你天天想着赚钱反而赚不到。
这也解释了身边一些身心灵修炼者——他们以“终极的幸福”、“天人合一的幸福”为努力方向,好的时候的确幸福,但是糟糕的时候真是一塌糊涂。生活都过得起伏很大,失望连连,很难算得上幸福。其实就是把幸福放到太高位置上了。
顺便说一句,我也并不完全认同以“孩子幸福”为目标的教育方式——教育还是需要适应社会、面对未来、培养技能、创造可能性,这些过程都不一定会完全幸福。
幸福优先策略建议你这么安排生活: 优先把让你幸福的行为排在日常生活里,在重要决策上,比如转换工作、去哪读书中适当考虑对幸福的影响,然后专注做好事情,幸福自然就会来的。
每天早上设计一个让自己幸福的动作,用的就是幸福优先策略。
另外幸福优先策略也建议你不要追求100%的幸福感——你会失望的。
不知道你第一天践行的时候,给了自己多少分的幸福期待?——不要满满的幸福, 8分幸福就很好 。其他两分呢?给一点焦虑,给一些失望,给一些痛苦,给一些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