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这一章对教练(coaching)工作特别有启发。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教练过程中holding the space很重要,space就是关系场。关系场里都有些什么元素?如何衡量关系场的质量呢?
“信”就是关系场的量度。“信不足焉”意味着关系场强度不够,不足以支撑来访者的敞开和成长,所以来访者“有不信焉”。“信不足”的“信”可以理解为信任,“有不信”的“信”可以理解为自信。
这里说的信任是指来访者对场域的信任,不是对教练个人的信任,场域是双方共同创造的。
信任不足的时候怎么办?是不是往要关系场里投入更多的“信任”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仁义礼智信”五大品质,称为五常。其中,“仁”总括五常,明道先生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义礼智信都是仁的不同侧面的表达。“信”跟“仁义礼智”又不同,信不是独立的价值,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的意思,它是“仁义礼智”的真实度、笃实度的量度,信必须跟其他价值关联起来一起用。
孔子说,把信作为独立价值来考量的都是小人境界,小人是普通人的意思,没有道德上的贬义。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ēng然,小人哉!”
与小人相对的是大人。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信不是独立价值,而是其他价值的量度,是一把尺子。因此,当关系场里信不足的时候,教练要投入的不是“信”本身,而是其他正向价值,比如:真诚,好奇,轻松(lightness),好玩(fun),尊重,欣赏,学习成长(growth mindset),等等,缺什么补什么。
悠兮其贵言。悠兮描述了教练状态:从容、临在、觉察、亲和。贵言,敬畏语言的魔力,多听少说,不轻言,慎重给建议,坚决不评判。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好的教练过程是支持来访者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好的教练隐身于场域中,在来访者在艰难跋涉时化身为一根拐杖,并且把帮助来访者扔掉拐杖作为教练目标之一。
教练的境界也可以用“太上-其次”框架来描述。
最好的教练只需要在场,来访者自己就教练自己了。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是所谓的好教练,来访者很喜欢,亲而誉之,甚至产生了依赖。
再次是导师范儿的,来访者仰视你,渴望得到你的认可,甚至有些怕你,在你面前放不开。
初学者渴望做个好教练,渴望能帮助到对方,情不自禁地给出建议,结果来访者说不是这样的,“侮之”的感觉就上来了。此处的"侮之"没有轻侮的意思,而是不好使所带来的挫败感。
然而这都是学习的过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时关系场里缺乏的是教练者的自信。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即便帮助不了对方,至少也要能够帮助到自己”,以此来衡量一个教练对话,则离功成事遂不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