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重点聊聊职业生涯的匹配策略
在职场生涯中,永远存在两种策略,资源策略和愿景策略
资源策略,从已有能力资源着手,先做好手边的事情,能做什么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做好什么。
愿景策略,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倒推满足条件——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该有什么能力和资源?然后主动地去各种补。
古典对此做了一个漂亮比喻,双人舞,还用一个香艳的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舞蹈场景开始说起。
其实你和组织,在长时间的能力和报酬交换的过程,就是一场持久的双人舞互动,有时候组织带着你跑,有时候你带着组织跑。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都挺贴切的,我归纳下来就是这样的
初入职场,实践岗位,应当用资源策略,跟着组织跑。
久战沙场,专业岗位,应当用愿景策略,带着组织跑。
资源策略,适合各种管理类岗位。愿景策略,适合各种专业岗位(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科学家)
因为学习一般,我一入职场就放弃了原来的电子专业,去当企业内部的调度管理。那就只能用资源策略,有啥做啥,能做好啥做啥。当时我年轻,能够放低自己,同时当时的岗位也没啥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去学,那个年代,一切都是草创,师傅带着我走,我也就跟着往前跑,只是尽量努力做到比别人好一点就行了,也就因为如此,领导满意,组织表彰,群众羡慕。我很年轻就成为冒尖青年,被提拔使用。
这个时候,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其实我被提拔的岗位,是行业战略岗位,还是一个管理类的实践岗位,还是应该采用资源策略,做好手头能做好的事情,一点一点摸索和积累。但是,由于我当时离财务岗位很近,编制也在财务处,这就给我了一个误导,看着身边一大堆职业范的会计师同事们,我就开始采用愿景策略了,打算系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工作中总是完美主义的憋大招,迟迟拿不出手自己做的第一个“丑陋小板凳”,越是不拿出手,越是没法做下一轮互动——结果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前几年国内想做管理的年轻才俊,喜欢考MBA或者各类专业证书,就是试图用愿景策略,模仿professional那一套,把当总经理该具备的各种能力都学通了再去干,不现实嘛,于是就开始各种失败的完美主义。其实当一个优秀的年轻人被提拔去独立负责一块业务的时候,就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了解各种操作的细节,然后成为这个小小领域的熟练工,都弄懂了以后,才可以思考如何引领整个企业往前走。但是那些书呆子不是这样,他们总是希望通过理论学习,试图从理论高度先达到预期的水平,然后就像诸葛亮一样,摇着羽扇晃晃悠悠下山来指导刘备的工作,这不是有病吗。万一遇到任正非,没准直接把你送到精神病院。
最后,用原文中的两个金句结束今天的学习
金句1、你到底是上了10年班,还只是把第一年的班上了10年?
金句2、你要领导谁,就先服务谁
----《超级个体》第三单元三课学习笔记----
第三单元,是讲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是讲个人和企业动态变化的关系,三节课,讲了三个模型
3-1职业发展模型
知识点简述:
行话叫做,“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
个人有能力,同时有需求,组织有要求,同时组织给回馈
能力符合组织要求(能岗匹配),个人成功。
回馈符合个人需求(酬佣心水),个人幸福。
最好的企业应该是企业和员工一起成长,互相匹配,动态匹配,动态成长。
3-2职业匹配的两种策略,资源策略和愿景策略
知识点简述:
资源策略,从已有能力资源着手,先做好手边的事情,能做什么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做好什么。
愿景策略,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倒推满足条件——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该有什么能力和资源?然后主动地去各种补。
3-3,职业生涯三阶段
知识点简述
生涯把职业分成三个阶段,生存期、发展期和事业期。最主要的区别是我们对于职业需求的改变。
要注意自己身处那个阶段,否则容易自误。
有的人一辈子可以走完几次三阶段,有的人需要家族一起走几辈子才能完成一个三阶段。
3-1职业发展模型 该现实点还是理想点?选择职业匹配的2种策略 今天,驱动你早上起床的到底是什么?
今天又看了三课《超级个体》,一个字一个字推敲,一句话一句话琢磨,句句诛心,细思极恐,刷新认知。浑身冒汗,好舒服啊
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乐趣,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