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03-28巴蜀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

2022-03-28巴蜀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

作者: 众志成城_d5f4 | 来源:发表于2022-03-28 16:27 被阅读0次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现代的城市景观中,植物和生命的关系已经变得若即若离。植物蜕化为街边的行道树、公园中修建得整齐的观赏花草,或者偶然在转角处挣扎生长的杂草,它们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存在,点缀在审美和生活的边缘。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它们不再像诗经时代的植物一样,是我们爱情、劳作和征战的起兴与见证,紧紧楔入我们的生活。而臧棣的这部作品,再次激活了植物对生命的意义。植物作为生命的存在境域,再次在诗歌中得以澄明和彰显。从对象化的植物前退身而出,重返生命与植物互渗互喻的现场,《诗歌植物学》提供了一片繁茂的热带雨林,让读者置身其中。

作为诗歌的植物学,臧棣在诗集中展现了细节的发现力。诗歌植物学无法用科学的语言去定位植物的科属特征,而是用想象力去发现甚至发明植物新鲜的细节美。这种细节在臧棣的诗中比比皆是。比如《青蒿简史》中,“在这些菊科植物身上,绝对的清香/从来就没被地方性迷惑过”。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像这样的细节发现与发明弥漫在诗集中,成为诗歌植物学的氤氲底色。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这种细节的想象力发现,更多指向一种生命和植物的生成性关系——此时此刻,植物向生命闪现它之所是!这是一种即时的观看,也包含着一种臧棣称之为灵视的“看”,一种集洞见、见识、直觉、异想、视野于一体的观看。正是观看,才能从惯性的生存中开辟出另一个鲜活的植物学世界。

作为生命的生态学,臧棣在诗集中展现了一种涵括万有的包容力。从高贵的红梨到卑微的狗尾巴草,从挺拔的乌榄树到萧萧的枯枝败叶,从生与死的纠结中提炼出樱花的美到魔术表演生命尾声的柠檬,从“时间像一口绿色的钟”的脆弱黄瓜到“腰身纤细,绿得令翡翠都有点嫉妒”的韭菜,臧棣展现了所遇皆诗的创作活力与包容力,甚至仅仅在《文化人类学考试入门》一首诗中,臧棣就涵括了35种植物,展示了诗人处理植物素材的笔力。所遇皆诗,绝不仅是勤奋能够解释的,而且展示出诗人涵括万有的胃口与语言更新的能力。就像臧棣所说,在素材的意义上,诗无所不在。微博橙子辅导认为诗可以在任何事物中找出并还原它自己。在诗集中,诗人则在所见所遇的植物中找到并还原了植物自身。所有的植物,在词语中,回归到属于自身的位置。正是这种植物的各得其所,才使生命的生态学成为可能。只有细节的发现力构不成洋洋的诗歌植物学大观,还必须有这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涵括力与整合力,这样才能在诗歌中容纳下一片繁茂的、热带雨林般丰沛的植物学园林。也只有在这样的诗歌植物学的世界中,我们才可能“更深刻更持久地为大自然迷人的真相所感动”。

(摘编自田一坡《向植物敞开生命的风景》)

材料二:

中国传统诗歌中有咏物诗一类,作为与农耕关系最关切的植物在其中占有主要的席位。在这个传统中,咏物诗的功能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物在其中虽然是直接的对象,但却是功能化的,是主观情志的客观化道具,可以说并无自己的主体性。实际上,中国诗中最为迷人的物/我关系,并不体现在咏物诗中,而在更大的山水、田园诗传统中。处理物/我关系,尊重物性,平等待物,一直是中国诗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咏物诗看起来反而像这个传统的堕落。西方咏物传统中出场的主要是动物,植物出场的机会极少。拉封丹《寓言诗》244篇,植物作为正面出场的机会仅两回。和那些动物角色一样,这两次出场的橡树和芦苇、橡实和南瓜也仅仅作为寓意的载体而存在,其地位比起中国传统咏物诗更等而下之。可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的咏物诗传统中,物大都没有自己的主体性。到里尔克手上,西方的咏物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受到罗丹的感召,里尔克试图以语言呈现“纯粹的物”,赋予物的存在以独立的意义。他的工作方式类似画家或雕刻家,把物当作他的模特儿,“用语言再塑大理石雕像”。但植物在里尔克“咏物”时期的《新诗集》《新诗续集》中出场的机会也不多。在这些诗中,里尔克试图赋予物某种主体性,极力把诗人的主观情感排除在诗的表现之外,以压制诗人的主体性来换取物的主体性。但正是这种压制把我们再次带进了物/我的紧张对立,在这种对立中,那个自我压抑的观察者仍然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物。可以说,物的主体性在里尔克的咏物诗中并没有建立起来,“自我和对象的同一化”的目标也没有实现,“纯粹的物”仍然盈满审视者、观察者的主观意志和心情,只是其主体姿态更加隐晦罢了。

臧棣在他的植物诗中,并没有刻意去建立植物的主体性,但他笔下的植物却自然地拥有一种主体性。在臧棣的这些植物诗中,物和人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对话关系中,并由此否定了传统诗中那种单方面的人对于物的对象性关系:“你走向它们,/但它们并不是一个对象”(《岳桦树丛书》)“开始时,它是我们的对象,/告别时,我们是它的对象。”(《蓝花楹简史》)。在臧棣早期的诗中,例如《房屋与梅树》《玉兰树》,仍然残留着里尔克式的物/我模式,但在后来的诗中,这种紧张的模式消除了,代之而来的是一种从容、活泼、互动而富于变化的物我关系。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新型的人/物关系称为“互为主体性”。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红醋栗入门》中,诗人说:“生活的秘诀原本就是/在平凡的场合去接触,物在风物中。”“风物”的特征就是关系。在“风物”中,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处于物与物、物与人的互动中。所以,臧棣并未追求表现“纯粹的物”,而他笔下的物却自有一种迷人的主体性。这种关系的出现与诗人的天性有关,也与中国诗传统中的“物权”有关。在中国诗歌的天人关系中,对自然物权的尊重是一个值得珍视的传统,臧棣的这些植物诗表明,他仍然是这个传统的一员。

(摘编自西渡《大地的馈赠,或诗歌的纠正臧棣的植物诗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现代都市中的植物相比,《诗经》时代的植物因见证爱情、劳作和征战而与生命的关系更加密切。

B.阅读《诗歌植物学》,读者得以置身其中,重新审视自身和植物的关系,感知植物对于生命的意义。

C.在《诗歌植物学》中,诗人通过语言的技艺找到并还原了植物自身,最终使生命的生态学成为可能。

D.臧棣笔下的植物自然拥有一种主体性,“互为主体性”的“人物”关系贯穿他植物诗歌创作的始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分)

A.在减棣看来,对植物细节的想象力发现是一种即时的观看,一种集洞见、见识、直觉等于一体的“灵视”。

B.正是由于诗人的涵括力与整合力,我们才得以在《诗歌植物学》中更深刻更持久地感知到大自然的真相。

C.在中国传统的咏物诗中,“物”失却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与平等看待“物/我”关系的诗歌传统是相违的。

D.里尔克的咏物诗未能建立起物的主体性,根本原因是他把物当作模特儿,试图以语言呈现“纯粹的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人与物“互为主体性”关系的一项是(3分)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C.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D.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手法上的特点。(4分)

5.臧棣说“物在风物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大鱼

刘洪文

大鱼是查干湖里的鱼。

大鱼长得大是因为活得久,它已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只记得查干湖冰封了十七次,而它经历了十七次惊心动魄的冬捕。

长大,是后来的事。

当大鱼还是小鱼的时候,它以它的聪明,钻进湖底的淤泥,轻而易举地穿过渔网的缝隙,它感觉到很刺激也很好玩,像是在同湖底做游戏,它领会着真实的逃亡与胜利,而人是愚昧的。

可是,危险时时都在,湖里的大鱼吃小鱼,湖里的小鱼吃虾米,湖里的虾米啃烂泥。大鱼在小的时候就要拼命地长大,以躲避那些来自身边的弱肉强食。

查干湖给了大鱼丰富的营养。

这里有一望无垠的水域,这里有成片成片的芦苇荡,有夜色掩映的荷花塘,成群的水鸟从头顶飞过,或一字排开,或层峦叠嶂。大鱼总想钻出水面去看一看,因为轻薄的水汽过滤了鸟的影子,把它们拉得变了形。

当大鱼长到它认为的差不多大时,它不用再在湖底四处躲避,也没有那些淘气的黑鱼敢来欺负它,它几乎可以随意地游荡。可是,凡事总是有利也有弊,它要躲过冬捕的网就不再像原来那么容易,它必须把身体掩在水草的底下,借助水草的支撑,再找准时机,从网底穿过去,就像是穿越过一道生死的屏障。

有一次,应该是在第七八个隆冬,大鱼犯了一个失误。当然,那是致命的。当大鱼和其他伙伴一起,被一张巨大的网揽上冰面时,大鱼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通透,这通透让它兴奋也让它恐慌。阳光那么刺眼,像冻在湖底的冰凌;湖面上的雪白白的,和阳光辉映着。远处是枯黄的芦苇,那是大鱼经常出没的地方……

当大鱼和其他的伙伴一起,被渔民用一个长竿的网兜抛向空中时,它感觉自己好像生出了翅膀,可以和那些鸟儿共同飞翔,这是一种美好的感觉,但事实是短暂的,当它重重地摔在冰面上时,它看到了血的颜色,那是同伴们的血,迅速地融进雪里,再迅速地膨胀开去……

大鱼感到了恐惧,前所未有的慌张。

幸运的是,大鱼落在了一个打开的冰洞旁。大鱼充斥着鲜血的眼里有了生的希望,它只要轻轻地一翻身就能逃脱死亡。

可是它的身体却有千斤重,像冻结在冰面上一样。一个渔民走过来,有意无意的一脚,把它送进了希望的隧道……

大鱼变得沉稳了,它可以洞窥每一张网的漏洞,然后穿过幸福。它不再和伙伴们,去争着跳过芦苇间一支横着的草杆,说那是成功的“龙门”,也不再去浅水区追食钓鱼人撒下的饵料,嘲笑那些因为贪吃而被掳去的伙伴。它只是在吃饱了以后,静静地沉在湖底,看水草间晃动的泥沙,如白驹过隙。

“这湖里面有大鱼!”渔民说。

大鱼不止一次听说过,似乎这是伴随着它身上的鳞片长大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鱼开始思索它一生存在的价值。是谁说过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那不过是人的想法罢了!人不是鱼,怎知鱼性?

查干湖的头鱼已经拍到了二百六十万!这让大鱼有些莫名的悸动。一条鱼的价值,难道也应该用钞票来衡量?这是不是也会让我的一生充满輝煌?这难道不比老死湖底、化作淤泥更有意义?

当初踢它一脚的渔民已经成了最有名的鱼把头。他穿着厚厚的皮袄,狗皮帽子的长毛遮挡在额前,也遮住了小半边鱼鹰一样的眼睛。鱼把头紫红色的脸庞上挂着一抹白霜。

冰洞已经打好了,冰面上人喊马嘶。祭湖的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彩装,拉鱼的拖拉机排成了一行,等待着动人的时刻。鱼把头打开酒葫芦,仰起头,喝了一大口,阳光从他的臂弯里穿过,像酒从口里热到胃里,火烧火燎地贯成一线。

鱼把头久已成名,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指挥。他已经决定,过了今天便不再来了,真的。他是奔着查干湖传说中的大鱼而来的,听说有人看见过它在芦苇荡里出没,身长过米,鳞甲如金。打到它,在自己的渔猎生涯中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将是他人生历史上浓墨重彩的收笔。

如果今年打不到它,就算了。那条大鱼也许是“鱼精”吧!每一个精灵都修来不易。

“唉——”鱼把头叹一口气,再喝一大口酒,把酒葫芦抛给身后的人。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最显眼的位置上。

伴随着鱼把头的命令,四匹马拉着绞盘飞转起来。马蹄在冰面上刨出一簇簇的冰花。渔网在逐渐地缩小,像天空掠过的地震云。人们的眼光集中到了一块儿,期待着突破以往,期待着创造永恒,因为这能带给人更加新鲜的愉悦感。

大鱼是第一时间冲出水面的。

“这头鱼起码三百万!”人们赞叹着。

大鱼听到了周围超乎极限的雀跃声。那声音熟悉又陌生,似乎常在耳畔,又似乎从未听见。

大鱼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人间的赞美,像鱼把头脸上绽开的皱纹,又像是当年踢它入水那一刻的紧张,极度舒适,又极度迷茫。

大鱼看见一片神圣的殿堂,花鸟鱼虫飘浮在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菩萨头现佛光,手里提着花篮,指间流淌着温暖的时光。

再见了我的芦苇荡,再见了我的查干湖。查干淖尔,我深爱的圣洁之湖。一瞬间,大鱼想起了很多,从幼时的伙伴到是时的耄耋。它忽然有些后悔,于是瞪大了眼睛,凝望着一望无际的天空……

(摘编自橙子辅导《微博小说<大鱼>》)

文本二:

生态文学是具备生态意识的文学,其创作者能够从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出发,怀着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并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度利用与超越生态承载力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之区分,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类重返自然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

生态文学与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有本质的不同。仅仅描绘自然和感悟自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如果仍然以人为中心、以“我”(作家)为中心,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仅仅当作工具、途径、手段、符号、对应物,来抒发、表现、比喻、对应、暗示、象征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进行文学领域里的自然的人化或人的自然对象化,那就更加谈不上生态文学了。生态文学是具备生态意识的文学,它的创作者能够从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出发,怀着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并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度利用与超越生态承载力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之区分,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大鱼的视角切入,主要采用第三人称讲述了大鱼的种种经历,它受到查干湖的滋养,对这片天地饱含深情。

B.大鱼在生命的最后决定跳出水面,既是为了实现自已存在的价值,也是为报答当年鱼把头的恩情,成全鱼把头的美名。

C.鱼把头最后-次捕鱼时内心是矛盾的,他虽然想要为自己的渔猎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但同时更想珍惜自然生灵的美好。

D.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既从-一个侧面谊染了环境的寒冷氛围,也通过服饰肖像凸显出沉稳持重、经验丰富的鱼把头形象。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些摹写自然或通过写人在自然中的观察和生活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的文学作品,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

B.生态文学应当是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它要求作者具备生态意识,从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出发,体现对生态伦理的思考。

C.生态文学与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不同,它不是把自然当作工具或手段,而是通过人的灵魂与自然界灵魂的沟通来表现“有生命的自然”。

D.中国古典诗词善于将自然界中的事物与人的情感品格融合在一起,赋予自然物以象征意义,因此它应该属于生态文学的范畴。

8.请结合文本一的情节概括大鱼对人类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4分)

9.文本一是否属于生态文学?请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谈谈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江夏王道宗,道玄从父弟也。裴寂讨刘武周,战于度索原,军败,贼徒进逼河东。道宗时年十七,从太宗率众拒之。太宗登玉壁城望贼,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乘胜,其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竞。今深壁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致竭,自当离散,可不战而擒。”太宗曰:“汝意暗与我合。”后贼果食尽夜遁,追及介州,一战灭之。五年,授灵州总管。梁师都据夏州,遣弟洛仁引突厥兵数万至于城下。道宗闭门拒守,伺隙而战,贼徒大败。高祖闻而嘉之,曰:“道宗今能守边,以寡制众。昔魏任城王彰临戎却敌,道宗勇敢,有同于彼。”遂封为任城王。初突厥连于梁师都其郁射设入居五原旧地道宗逐出之振耀威武开拓疆界斥地千余里边人悦服。吐谷浑寇边,诏右仆射李靖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道宗与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之副。贼闻兵至,走入嶂山,已行数千里。诸将议欲息兵,道宗固请追讨,李靖然之,而君集不从。道宗遂率偏师并行倍道,去大军十日,追及之。贼据险苦战,道宗潜遣千余骑逾山袭其后,贼表里受敌,一时奔溃。时侯君集立功于高昌,自负其才,潜有异志。道宗尝因侍宴,从容言曰:“君集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太宗曰:“何以知之?”对曰:“见其恃有微功,深怀矜伐,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非毁时贤,常有不平之语。”太宗曰:“不可亿度,浪生猜贰。其功勋才用,无所不堪,朕岂惜重位?第未到耳。”俄而君集谋反诛,太宗笑谓道宗曰:“君集之事,果如公所揣。”二十一年,以疾请居闲职,转太常卿。道宗晚年颇好学,敬慕贤士,不以地势凌人,宗室中唯道宗及河间王孝恭昆季最为当代所重。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突厥连于梁/师都其郁射设入/居五原旧地/道宗逐出之振耀/威武开拓疆界/斥地千余/里边人悦服

B.初/突厥连于梁/师都其郁射设入/居五原旧地/道宗逐出之/振耀威武/开拓疆界/斥地千余/里边人悦服

C.初/突厥连于梁师都/其郁射设入居五原旧地/道宗逐出之/振耀威武/开拓疆界/斥地千余里/边人悦服

D.初/突厥连于梁师都/其郁射设入居五原旧地/道宗逐出之振耀/威武开拓疆界/斥地千余里/边人悦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父,指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其中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

B.夏州,古九州之一。《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八州”就包括夏州。

C.道,古中国的一种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D.太常,官署名,主管宗庙礼仪。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副职为太常少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道宗早年随太宗率兵拒敌,面对人多势众的敌军邀战,他沉着应变,条陈的对策深合太宗心意。

B.梁洛仁引突厥兵众围困灵州,李道宗闭城固守,瞅准时机出击,以少胜多。高祖认为其可比曹彰。

C.吐谷浑听闻讨伐大军将至,率部逃入嶂山。所有人都认为应停止追击,只有李道宗坚持主张追讨。

D.李道宗晚年颇为好学,敬慕贤士,不因自己地位高、权势大而凌驾于他人之上,很受当时人推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道宗遂率偏师并行倍道,去大军十日,追及之。

(2)其功勋才用,无所不堪,朕岂惜重位?第未到耳。

14.李道宗为什么断言侯君集日后会谋反?请简述其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谒半山祠叶绍翁

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

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

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本诗首联的信息可以推知,作者去拜谒的半山祠中供奉的是北宋名相、力主新法的王安石。

B.“竟何功”表明王安石极力推行的变法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的生活现状,最终没有什么功用。

C.尾联作者感叹算来变法也就是这两百年间的事儿,如今祠堂杂草丛生,世易时移,物是人非。

D.全诗叙议结合,作者将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历史人物的臧否蕴含其间,态度颇为鲜明。

16.作者对半山祠中所供奉之人持何态度?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          ,          ”两个问句强调了世间时时处处都存在美景,只是人们忙碌奔波而缺少了赏景的闲情逸致。

(2)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被李白在《蜀道难》中化用为“          ,          ”,诗人借此表达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之情。

(3)"烛"是古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资,也是诗人传情达意的重要意象,唐诗“          ,          ”就运用该意象表达了期盼团聚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威严凶猛的虎在古代常被视为权力、勇猛和制度的          。所以,古时将军所在的营帐称为“虎帐”,将军的威风称为“虎威”,骁勇善战的将领称为“虎将”。古代军队用黄金雕刻一只老虎在兵符上调兵遣将,被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          专符专用、一地一符,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          验真,才能生效。

汉语修辞中也常以“虎”为喻,有意思的是,"虎"和"龙"结合的成语大多表褒义,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而“虎”与“狼”结合的成语和词语几乎都表示贬义,如豺狼虎豹、如狼似虎等。钱钟书曾在《管锥编》指出,“比喻之二柄”是指“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这就是说,(           )。与虎有关的比喻就充分地          了这一语言特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载体 皆是 堪合 体现

C.载体 皆是 勘校 展示

B.象征 都是 堪合 体现

D.象征 都是 勘校 展示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军队调兵遣将的兵符上会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被称为虎符

B.老虎会被古代军队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用黄金雕刻,被称为虎符

C.古代军队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被称为虎符

D.老虎会用黄金被古代军队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雕刻,被称为虎符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同的感情色彩会汇聚在同一个词语身上

B.一个词语可以具有非常多的意义和作用

C.不同的比喻义可以聚集在同一个本体上

D.同一喻体可以具有褒贬不同的感情色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重庆市橙子辅导中学高三(3)班的同学为了营造家文化,在虎年到来之际,在教室门口张贴了春联,请根据上联,从给出的词组中挑选合适的内容组成下联。(5分)

虎卧华堂满院生辉 五湖三江 千家万户 九州英杰须牛劲

玉龙盘跃鹏程 春气息 普天瑞

上联:四海笙歌迎虎岁下联∶_____

22.重庆市橙子辅导中学要为高三年级的同学们制作毕业纪念书签,书签上刻“虎虎生威”四字,学校提供了四种可选字体,请你结合对文字含义的理解及字体的特征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不超过60个字。(6分))

①篆书特征——行笔圆转、线条瘦劲挺拔,呈现出庄严美丽的特征。

②隶书特征——起笔蚕头,收笔燕尾,直线有明显的波动感,富于生命力。

③楷书特征——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协调一致,可做字体中的楷模。

④黑体特征——朴素简洁、方头方尾、粗细相等、方正粗犷、非常醒目。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办一场冬奥会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雪。可是处于低纬度的中国并没有合格的雪,照搬以往冬奥举办国的经验,国外又实行技术封锁,于是,“冰状雪”这个艰难的攻坚任务便落在了70岁的泰大河肩上。

秦大河是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中国人。从1989年出发前拔掉10颗牙齿的坚决到1990年徒步近6000公里抵达终点,220天,他选择了走最长的那条路横穿南极大陆。为了快速前进,他把一切能扔的都扔了,包括一些衣物,唯独一个样品、一个空样品瓶都没丢。从南极洲最东到最西,800多瓶表层雪样本直接把中国的冰川学研究推上了高速列车。

2015年中国冬奥会申办成功,要知道冬奥会滑雪竞技项目使用的几乎都是人造雪,以高山滑雪为例,运动员滑行时速可达 130~140 公里,铺设合规的赛道就需要“冰状雪”,当时国内很多专家甚至都没听说过“冰状雪”这个概念。2016年,秦大河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冬天去东北,夏天去新西兰,常年就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里工作,一众科研骨干,硬生生地练成了野外工作者。两年后,黑龙江传来喜讯,中国第一条“冰状雪”赛道获得国际雪联认证、通过。从无到有,中国人只用了两年时间。造雪、保雪、储雪,中国科技再次突破国际垄断,高山景行,只因罕见中华英魂。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巴蜀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现代的城市景观中,植物和生命的关系已经变得若即若离。植物蜕化为街边的行道树、公园中修建得整齐的观赏花草,或者偶然在转角处挣扎生长的杂草,它们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存在,点缀在审美和生活的边缘。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它们不再像诗经时代的植物一样,是我们爱情、劳作和征战的起兴与见证,紧紧楔入我们的生活。而臧棣的这部作品,再次激活了植物对生命的意义。植物作为生命的存在境域,再次在诗歌中得以澄明和彰显。从对象化的植物前退身而出,重返生命与植物互渗互喻的现场,《诗歌植物学》提供了一片繁茂的热带雨林,让读者置身其中。

作为诗歌的植物学,臧棣在诗集中展现了细节的发现力。诗歌植物学无法用科学的语言去定位植物的科属特征,而是用想象力去发现甚至发明植物新鲜的细节美。这种细节在臧棣的诗中比比皆是。比如《青蒿简史》中,“在这些菊科植物身上,绝对的清香/从来就没被地方性迷惑过”。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像这样的细节发现与发明弥漫在诗集中,成为诗歌植物学的氤氲底色。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这种细节的想象力发现,更多指向一种生命和植物的生成性关系——此时此刻,植物向生命闪现它之所是!这是一种即时的观看,也包含着一种臧棣称之为灵视的“看”,一种集洞见、见识、直觉、异想、视野于一体的观看。正是观看,才能从惯性的生存中开辟出另一个鲜活的植物学世界。

作为生命的生态学,臧棣在诗集中展现了一种涵括万有的包容力。从高贵的红梨到卑微的狗尾巴草,从挺拔的乌榄树到萧萧的枯枝败叶,从生与死的纠结中提炼出樱花的美到魔术表演生命尾声的柠檬,从“时间像一口绿色的钟”的脆弱黄瓜到“腰身纤细,绿得令翡翠都有点嫉妒”的韭菜,臧棣展现了所遇皆诗的创作活力与包容力,甚至仅仅在《文化人类学考试入门》一首诗中,臧棣就涵括了35种植物,展示了诗人处理植物素材的笔力。所遇皆诗,绝不仅是勤奋能够解释的,而且展示出诗人涵括万有的胃口与语言更新的能力。就像臧棣所说,在素材的意义上,诗无所不在。微博橙子辅导认为诗可以在任何事物中找出并还原它自己。在诗集中,诗人则在所见所遇的植物中找到并还原了植物自身。所有的植物,在词语中,回归到属于自身的位置。正是这种植物的各得其所,才使生命的生态学成为可能。只有细节的发现力构不成洋洋的诗歌植物学大观,还必须有这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涵括力与整合力,这样才能在诗歌中容纳下一片繁茂的、热带雨林般丰沛的植物学园林。也只有在这样的诗歌植物学的世界中,我们才可能“更深刻更持久地为大自然迷人的真相所感动”。

(摘编自田一坡《向植物敞开生命的风景》)

材料二:

中国传统诗歌中有咏物诗一类,作为与农耕关系最关切的植物在其中占有主要的席位。在这个传统中,咏物诗的功能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物在其中虽然是直接的对象,但却是功能化的,是主观情志的客观化道具,可以说并无自己的主体性。实际上,中国诗中最为迷人的物/我关系,并不体现在咏物诗中,而在更大的山水、田园诗传统中。处理物/我关系,尊重物性,平等待物,一直是中国诗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咏物诗看起来反而像这个传统的堕落。西方咏物传统中出场的主要是动物,植物出场的机会极少。拉封丹《寓言诗》244篇,植物作为正面出场的机会仅两回。和那些动物角色一样,这两次出场的橡树和芦苇、橡实和南瓜也仅仅作为寓意的载体而存在,其地位比起中国传统咏物诗更等而下之。可见,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的咏物诗传统中,物大都没有自己的主体性。到里尔克手上,西方的咏物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受到罗丹的感召,里尔克试图以语言呈现“纯粹的物”,赋予物的存在以独立的意义。他的工作方式类似画家或雕刻家,把物当作他的模特儿,“用语言再塑大理石雕像”。但植物在里尔克“咏物”时期的《新诗集》《新诗续集》中出场的机会也不多。在这些诗中,里尔克试图赋予物某种主体性,极力把诗人的主观情感排除在诗的表现之外,以压制诗人的主体性来换取物的主体性。但正是这种压制把我们再次带进了物/我的紧张对立,在这种对立中,那个自我压抑的观察者仍然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物。可以说,物的主体性在里尔克的咏物诗中并没有建立起来,“自我和对象的同一化”的目标也没有实现,“纯粹的物”仍然盈满审视者、观察者的主观意志和心情,只是其主体姿态更加隐晦罢了。

臧棣在他的植物诗中,并没有刻意去建立植物的主体性,但他笔下的植物却自然地拥有一种主体性。在臧棣的这些植物诗中,物和人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对话关系中,并由此否定了传统诗中那种单方面的人对于物的对象性关系:“你走向它们,/但它们并不是一个对象”(《岳桦树丛书》)“开始时,它是我们的对象,/告别时,我们是它的对象。”(《蓝花楹简史》)。在臧棣早期的诗中,例如《房屋与梅树》《玉兰树》,仍然残留着里尔克式的物/我模式,但在后来的诗中,这种紧张的模式消除了,代之而来的是一种从容、活泼、互动而富于变化的物我关系。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新型的人/物关系称为“互为主体性”。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红醋栗入门》中,诗人说:“生活的秘诀原本就是/在平凡的场合去接触,物在风物中。”“风物”的特征就是关系。在“风物”中,物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处于物与物、物与人的互动中。所以,臧棣并未追求表现“纯粹的物”,而他笔下的物却自有一种迷人的主体性。这种关系的出现与诗人的天性有关,也与中国诗传统中的“物权”有关。在中国诗歌的天人关系中,对自然物权的尊重是一个值得珍视的传统,臧棣的这些植物诗表明,他仍然是这个传统的一员。

(摘编自西渡《大地的馈赠,或诗歌的纠正臧棣的植物诗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现代都市中的植物相比,《诗经》时代的植物因见证爱情、劳作和征战而与生命的关系更加密切。

B.阅读《诗歌植物学》,读者得以置身其中,重新审视自身和植物的关系,感知植物对于生命的意义。

C.在《诗歌植物学》中,诗人通过语言的技艺找到并还原了植物自身,最终使生命的生态学成为可能。

D.臧棣笔下的植物自然拥有一种主体性,“互为主体性”的“人物”关系贯穿他植物诗歌创作的始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分)

A.在减棣看来,对植物细节的想象力发现是一种即时的观看,一种集洞见、见识、直觉等于一体的“灵视”。

B.正是由于诗人的涵括力与整合力,我们才得以在《诗歌植物学》中更深刻更持久地感知到大自然的真相。

C.在中国传统的咏物诗中,“物”失却了自己的主体性,这与平等看待“物/我”关系的诗歌传统是相违的。

D.里尔克的咏物诗未能建立起物的主体性,根本原因是他把物当作模特儿,试图以语言呈现“纯粹的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人与物“互为主体性”关系的一项是(3分)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C.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D.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手法上的特点。(4分)

5.臧棣说“物在风物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大鱼

刘洪文

大鱼是查干湖里的鱼。

大鱼长得大是因为活得久,它已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只记得查干湖冰封了十七次,而它经历了十七次惊心动魄的冬捕。

长大,是后来的事。

当大鱼还是小鱼的时候,它以它的聪明,钻进湖底的淤泥,轻而易举地穿过渔网的缝隙,它感觉到很刺激也很好玩,像是在同湖底做游戏,它领会着真实的逃亡与胜利,而人是愚昧的。

可是,危险时时都在,湖里的大鱼吃小鱼,湖里的小鱼吃虾米,湖里的虾米啃烂泥。大鱼在小的时候就要拼命地长大,以躲避那些来自身边的弱肉强食。

查干湖给了大鱼丰富的营养。

这里有一望无垠的水域,这里有成片成片的芦苇荡,有夜色掩映的荷花塘,成群的水鸟从头顶飞过,或一字排开,或层峦叠嶂。大鱼总想钻出水面去看一看,因为轻薄的水汽过滤了鸟的影子,把它们拉得变了形。

当大鱼长到它认为的差不多大时,它不用再在湖底四处躲避,也没有那些淘气的黑鱼敢来欺负它,它几乎可以随意地游荡。可是,凡事总是有利也有弊,它要躲过冬捕的网就不再像原来那么容易,它必须把身体掩在水草的底下,借助水草的支撑,再找准时机,从网底穿过去,就像是穿越过一道生死的屏障。

有一次,应该是在第七八个隆冬,大鱼犯了一个失误。当然,那是致命的。当大鱼和其他伙伴一起,被一张巨大的网揽上冰面时,大鱼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通透,这通透让它兴奋也让它恐慌。阳光那么刺眼,像冻在湖底的冰凌;湖面上的雪白白的,和阳光辉映着。远处是枯黄的芦苇,那是大鱼经常出没的地方……

当大鱼和其他的伙伴一起,被渔民用一个长竿的网兜抛向空中时,它感觉自己好像生出了翅膀,可以和那些鸟儿共同飞翔,这是一种美好的感觉,但事实是短暂的,当它重重地摔在冰面上时,它看到了血的颜色,那是同伴们的血,迅速地融进雪里,再迅速地膨胀开去……

大鱼感到了恐惧,前所未有的慌张。

幸运的是,大鱼落在了一个打开的冰洞旁。大鱼充斥着鲜血的眼里有了生的希望,它只要轻轻地一翻身就能逃脱死亡。

可是它的身体却有千斤重,像冻结在冰面上一样。一个渔民走过来,有意无意的一脚,把它送进了希望的隧道……

大鱼变得沉稳了,它可以洞窥每一张网的漏洞,然后穿过幸福。它不再和伙伴们,去争着跳过芦苇间一支横着的草杆,说那是成功的“龙门”,也不再去浅水区追食钓鱼人撒下的饵料,嘲笑那些因为贪吃而被掳去的伙伴。它只是在吃饱了以后,静静地沉在湖底,看水草间晃动的泥沙,如白驹过隙。

“这湖里面有大鱼!”渔民说。

大鱼不止一次听说过,似乎这是伴随着它身上的鳞片长大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鱼开始思索它一生存在的价值。是谁说过鱼的记忆只有七秒?那不过是人的想法罢了!人不是鱼,怎知鱼性?

查干湖的头鱼已经拍到了二百六十万!这让大鱼有些莫名的悸动。一条鱼的价值,难道也应该用钞票来衡量?这是不是也会让我的一生充满輝煌?这难道不比老死湖底、化作淤泥更有意义?

当初踢它一脚的渔民已经成了最有名的鱼把头。他穿着厚厚的皮袄,狗皮帽子的长毛遮挡在额前,也遮住了小半边鱼鹰一样的眼睛。鱼把头紫红色的脸庞上挂着一抹白霜。

冰洞已经打好了,冰面上人喊马嘶。祭湖的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彩装,拉鱼的拖拉机排成了一行,等待着动人的时刻。鱼把头打开酒葫芦,仰起头,喝了一大口,阳光从他的臂弯里穿过,像酒从口里热到胃里,火烧火燎地贯成一线。

鱼把头久已成名,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指挥。他已经决定,过了今天便不再来了,真的。他是奔着查干湖传说中的大鱼而来的,听说有人看见过它在芦苇荡里出没,身长过米,鳞甲如金。打到它,在自己的渔猎生涯中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也将是他人生历史上浓墨重彩的收笔。

如果今年打不到它,就算了。那条大鱼也许是“鱼精”吧!每一个精灵都修来不易。

“唉——”鱼把头叹一口气,再喝一大口酒,把酒葫芦抛给身后的人。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最显眼的位置上。

伴随着鱼把头的命令,四匹马拉着绞盘飞转起来。马蹄在冰面上刨出一簇簇的冰花。渔网在逐渐地缩小,像天空掠过的地震云。人们的眼光集中到了一块儿,期待着突破以往,期待着创造永恒,因为这能带给人更加新鲜的愉悦感。

大鱼是第一时间冲出水面的。

“这头鱼起码三百万!”人们赞叹着。

大鱼听到了周围超乎极限的雀跃声。那声音熟悉又陌生,似乎常在耳畔,又似乎从未听见。

大鱼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人间的赞美,像鱼把头脸上绽开的皱纹,又像是当年踢它入水那一刻的紧张,极度舒适,又极度迷茫。

大鱼看见一片神圣的殿堂,花鸟鱼虫飘浮在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菩萨头现佛光,手里提着花篮,指间流淌着温暖的时光。

再见了我的芦苇荡,再见了我的查干湖。查干淖尔,我深爱的圣洁之湖。一瞬间,大鱼想起了很多,从幼时的伙伴到是时的耄耋。它忽然有些后悔,于是瞪大了眼睛,凝望着一望无际的天空……

(摘编自橙子辅导《微博小说<大鱼>》)

文本二:

生态文学是具备生态意识的文学,其创作者能够从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出发,怀着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并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度利用与超越生态承载力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之区分,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类重返自然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等。

生态文学与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有本质的不同。仅仅描绘自然和感悟自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如果仍然以人为中心、以“我”(作家)为中心,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仅仅当作工具、途径、手段、符号、对应物,来抒发、表现、比喻、对应、暗示、象征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特征,进行文学领域里的自然的人化或人的自然对象化,那就更加谈不上生态文学了。生态文学是具备生态意识的文学,它的创作者能够从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出发,怀着强烈的生态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并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相互依存关系,人对自然的适度利用与超越生态承载力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之区分,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大鱼的视角切入,主要采用第三人称讲述了大鱼的种种经历,它受到查干湖的滋养,对这片天地饱含深情。

B.大鱼在生命的最后决定跳出水面,既是为了实现自已存在的价值,也是为报答当年鱼把头的恩情,成全鱼把头的美名。

C.鱼把头最后-次捕鱼时内心是矛盾的,他虽然想要为自己的渔猎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但同时更想珍惜自然生灵的美好。

D.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既从-一个侧面谊染了环境的寒冷氛围,也通过服饰肖像凸显出沉稳持重、经验丰富的鱼把头形象。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些摹写自然或通过写人在自然中的观察和生活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的文学作品,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

B.生态文学应当是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它要求作者具备生态意识,从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出发,体现对生态伦理的思考。

C.生态文学与传统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不同,它不是把自然当作工具或手段,而是通过人的灵魂与自然界灵魂的沟通来表现“有生命的自然”。

D.中国古典诗词善于将自然界中的事物与人的情感品格融合在一起,赋予自然物以象征意义,因此它应该属于生态文学的范畴。

8.请结合文本一的情节概括大鱼对人类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4分)

9.文本一是否属于生态文学?请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谈谈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江夏王道宗,道玄从父弟也。裴寂讨刘武周,战于度索原,军败,贼徒进逼河东。道宗时年十七,从太宗率众拒之。太宗登玉壁城望贼,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乘胜,其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与力竞。今深壁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致竭,自当离散,可不战而擒。”太宗曰:“汝意暗与我合。”后贼果食尽夜遁,追及介州,一战灭之。五年,授灵州总管。梁师都据夏州,遣弟洛仁引突厥兵数万至于城下。道宗闭门拒守,伺隙而战,贼徒大败。高祖闻而嘉之,曰:“道宗今能守边,以寡制众。昔魏任城王彰临戎却敌,道宗勇敢,有同于彼。”遂封为任城王。初突厥连于梁师都其郁射设入居五原旧地道宗逐出之振耀威武开拓疆界斥地千余里边人悦服。吐谷浑寇边,诏右仆射李靖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道宗与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之副。贼闻兵至,走入嶂山,已行数千里。诸将议欲息兵,道宗固请追讨,李靖然之,而君集不从。道宗遂率偏师并行倍道,去大军十日,追及之。贼据险苦战,道宗潜遣千余骑逾山袭其后,贼表里受敌,一时奔溃。时侯君集立功于高昌,自负其才,潜有异志。道宗尝因侍宴,从容言曰:“君集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太宗曰:“何以知之?”对曰:“见其恃有微功,深怀矜伐,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非毁时贤,常有不平之语。”太宗曰:“不可亿度,浪生猜贰。其功勋才用,无所不堪,朕岂惜重位?第未到耳。”俄而君集谋反诛,太宗笑谓道宗曰:“君集之事,果如公所揣。”二十一年,以疾请居闲职,转太常卿。道宗晚年颇好学,敬慕贤士,不以地势凌人,宗室中唯道宗及河间王孝恭昆季最为当代所重。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突厥连于梁/师都其郁射设入/居五原旧地/道宗逐出之振耀/威武开拓疆界/斥地千余/里边人悦服

B.初/突厥连于梁/师都其郁射设入/居五原旧地/道宗逐出之/振耀威武/开拓疆界/斥地千余/里边人悦服

C.初/突厥连于梁师都/其郁射设入居五原旧地/道宗逐出之/振耀威武/开拓疆界/斥地千余里/边人悦服

D.初/突厥连于梁师都/其郁射设入居五原旧地/道宗逐出之振耀/威武开拓疆界/斥地千余里/边人悦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父,指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其中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

B.夏州,古九州之一。《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八州”就包括夏州。

C.道,古中国的一种行政区划。秦汉时期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D.太常,官署名,主管宗庙礼仪。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副职为太常少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道宗早年随太宗率兵拒敌,面对人多势众的敌军邀战,他沉着应变,条陈的对策深合太宗心意。

B.梁洛仁引突厥兵众围困灵州,李道宗闭城固守,瞅准时机出击,以少胜多。高祖认为其可比曹彰。

C.吐谷浑听闻讨伐大军将至,率部逃入嶂山。所有人都认为应停止追击,只有李道宗坚持主张追讨。

D.李道宗晚年颇为好学,敬慕贤士,不因自己地位高、权势大而凌驾于他人之上,很受当时人推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道宗遂率偏师并行倍道,去大军十日,追及之。

(2)其功勋才用,无所不堪,朕岂惜重位?第未到耳。

14.李道宗为什么断言侯君集日后会谋反?请简述其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谒半山祠叶绍翁

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

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

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本诗首联的信息可以推知,作者去拜谒的半山祠中供奉的是北宋名相、力主新法的王安石。

B.“竟何功”表明王安石极力推行的变法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民的生活现状,最终没有什么功用。

C.尾联作者感叹算来变法也就是这两百年间的事儿,如今祠堂杂草丛生,世易时移,物是人非。

D.全诗叙议结合,作者将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历史人物的臧否蕴含其间,态度颇为鲜明。

16.作者对半山祠中所供奉之人持何态度?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          ,          ”两个问句强调了世间时时处处都存在美景,只是人们忙碌奔波而缺少了赏景的闲情逸致。

(2)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被李白在《蜀道难》中化用为“          ,          ”,诗人借此表达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之情。

(3)"烛"是古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资,也是诗人传情达意的重要意象,唐诗“          ,          ”就运用该意象表达了期盼团聚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威严凶猛的虎在古代常被视为权力、勇猛和制度的          。所以,古时将军所在的营帐称为“虎帐”,将军的威风称为“虎威”,骁勇善战的将领称为“虎将”。古代军队用黄金雕刻一只老虎在兵符上调兵遣将,被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          专符专用、一地一符,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          验真,才能生效。

汉语修辞中也常以“虎”为喻,有意思的是,"虎"和"龙"结合的成语大多表褒义,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而“虎”与“狼”结合的成语和词语几乎都表示贬义,如豺狼虎豹、如狼似虎等。钱钟书曾在《管锥编》指出,“比喻之二柄”是指“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这就是说,(           )。与虎有关的比喻就充分地          了这一语言特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载体 皆是 堪合 体现

C.载体 皆是 勘校 展示

B.象征 都是 堪合 体现

D.象征 都是 勘校 展示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军队调兵遣将的兵符上会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被称为虎符

B.老虎会被古代军队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用黄金雕刻,被称为虎符

C.古代军队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被称为虎符

D.老虎会用黄金被古代军队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雕刻,被称为虎符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同的感情色彩会汇聚在同一个词语身上

B.一个词语可以具有非常多的意义和作用

C.不同的比喻义可以聚集在同一个本体上

D.同一喻体可以具有褒贬不同的感情色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重庆市橙子辅导中学高三(3)班的同学为了营造家文化,在虎年到来之际,在教室门口张贴了春联,请根据上联,从给出的词组中挑选合适的内容组成下联。(5分)

虎卧华堂满院生辉 五湖三江 千家万户 九州英杰须牛劲

玉龙盘跃鹏程 春气息 普天瑞

上联:四海笙歌迎虎岁下联∶_____

22.重庆市橙子辅导中学要为高三年级的同学们制作毕业纪念书签,书签上刻“虎虎生威”四字,学校提供了四种可选字体,请你结合对文字含义的理解及字体的特征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不超过60个字。(6分))

①篆书特征——行笔圆转、线条瘦劲挺拔,呈现出庄严美丽的特征。

②隶书特征——起笔蚕头,收笔燕尾,直线有明显的波动感,富于生命力。

③楷书特征——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协调一致,可做字体中的楷模。

④黑体特征——朴素简洁、方头方尾、粗细相等、方正粗犷、非常醒目。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办一场冬奥会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雪。可是处于低纬度的中国并没有合格的雪,照搬以往冬奥举办国的经验,国外又实行技术封锁,于是,“冰状雪”这个艰难的攻坚任务便落在了70岁的泰大河肩上。

秦大河是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中国人。从1989年出发前拔掉10颗牙齿的坚决到1990年徒步近6000公里抵达终点,220天,他选择了走最长的那条路横穿南极大陆。为了快速前进,他把一切能扔的都扔了,包括一些衣物,唯独一个样品、一个空样品瓶都没丢。从南极洲最东到最西,800多瓶表层雪样本直接把中国的冰川学研究推上了高速列车。

2015年中国冬奥会申办成功,要知道冬奥会滑雪竞技项目使用的几乎都是人造雪,以高山滑雪为例,运动员滑行时速可达 130~140 公里,铺设合规的赛道就需要“冰状雪”,当时国内很多专家甚至都没听说过“冰状雪”这个概念。2016年,秦大河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冬天去东北,夏天去新西兰,常年就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里工作,一众科研骨干,硬生生地练成了野外工作者。两年后,黑龙江传来喜讯,中国第一条“冰状雪”赛道获得国际雪联认证、通过。从无到有,中国人只用了两年时间。造雪、保雪、储雪,中国科技再次突破国际垄断,高山景行,只因罕见中华英魂。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3-28巴蜀中学2022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vpjrtx.html